黄巢与李顺㈡

百年的驿站 2024-05-11 02:05:11

李顺(?-995年)

再来看看李顺:

  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说,宋仁宗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7年),有人告发说李顺尚在广州,巡检使臣陈文琏闻讯而往,将其捕获。其时距起义失败的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5年)已经三四十年,李顺也已七十多岁了。“推验明白”后,陈文琏将他押送到汴京,经过再次核实,他的确就是当年的那个李顺。朝廷因为当年平蜀将士早已按功行赏,如果再重新追究,势必连累一大批人,于是就没有再事声张,只将李顺处斩、陈文琏官升二级了事。陈文琏是福建泉州人,于宋仁宗康定年间(公元1040年)告老还乡,沈括认识他,并看到他家有《李顺案款》,将此案的前后本末记载得非常详细。

  那么,李顺当初是如何逃脱大难的呢?据《宋稗类钞》中说,就在成都被宋军团团围困,即将被攻破之际,李顺忽然召集城中数千名和尚,于府第中大做佛事以祈福。在这过程中,又让数千名童子剃度出家,并当即在府第中削去头发,发给僧衣。时近黄昏,那数千名和尚与新剃度的数千名童子都从府第的东、西两门而出。和尚们都走完了,李顺也已不知去向——他也削去头发,混于众僧中遁去。第二天宋军攻破成都,捉住一个满脸胡子、与李顺长得有点相像的,就把他当作李顺杀掉了。不过,这儿说的李顺真正被捕是在宋真宗天禧初年(公元1017年),距成都城破只有二十多年,地点倒是在岭南,与沈括所说的广州没有冲突;还有,他没有被押送汴京,而在被杀于岭南狱中。蜀中还有一个传说:李顺于起义失败后逃到荆襄一带,进入了一座寺院,有个僧人熟视良久,对他说:“你有异相,应当做百日偏霸之主,怎么跑到这儿来了?你快快离开吧,如果今年不死,就还有数十年的阳寿呢。”据说王小波起义后曾对大家说:“我不过是上锅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岂能称霸一方?这儿有个李顺,是孟大王的遗孤啊,让他来统率你们吧。”原来后蜀主孟昶广政二十八年(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军攻破成都,后蜀国亡,孟昶被俘送汴京。不久,有人大清早看见成都城东南的摩诃池上漂着一只锦箱,上面覆盖着锦被,拾起一看,里面有一个襁褓婴儿,一张纸条上则写着八个字:“国中义士,为我养之。”那人知道这只箱子是出于蜀宫之中,婴儿必定是孟昶大王的遗孤了,就将他收养于家中,这就是李顺。王小波战死后,李顺就毫无疑义地成了义军领袖,并宣称恢复原来的孟姓。

  稗官野史材料丰富而又生动,可以大大弥补经典史籍之不足;然而,稗官野史多取材于民间传说,长时间的众口相传之中,其舛误讹错亦远远超过了经典史籍。

0 阅读:5

百年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