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西进新疆的上海支青对兵团文化产生哪些影响?以至于到现在居民生活习惯上还留有痕迹

修为之士 2024-04-24 18:26:30

从1963年到1966年“文革”前,国家又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浙江、江苏等地动员1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支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这场知识青年进疆潮中,尤以上海知识青年规模最大,也格外引人注目。

据资料记载,仅1963~1966年间,在上海每年都有两次(5、6月和9、10月)大规模的知识青年出征,有近10万浦江儿女离开上海,来到天山南北。其中仅位于塔里木的农一师,到1965年底,就接收了上海知青40962人。

“人人都说江南好,我说边疆赛江南……”“送你一束沙枣花,塔里木来安家……”,唱着明快而激情奔放的歌曲,大批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来到了新疆,开始了上海知识青年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

10万上海知识青年西进新疆,将中国最大城市的都市文明、现代文明带到了天山南北,对兵团乃至新疆的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的渗透,以至于上海知识青年集中的地方,到现在当地居民的一些生活习惯及从吃到用,都颇受上海知青的影响。

当时上海女知青对团场人们服饰变化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刚开始,团场职工觉得不习惯和好奇,上海知青的裤子是贴在腿上的喇叭裤,衣服也是显腰身的样式。

久而久之就觉得习惯和好看,上海人带来的春秋衫、拉链衫、休闲装,也一度成为团场青年仿效的对象和追随的服装潮流。……上海姑娘穿的样式新颖的花裙子,带花领子衬衫,团场的人们追逐着上海的款式、上海的潮流。

看到上海青年的穿着,农场的年轻人也开始学上海人穿两用衫,夹克衫,开始知道涤卡,双面涤卡。

上海青年人结婚,农场人眼光更是霍然一亮,那叫什么?梳妆台,玻璃是上海带来的。您下次探家一定帮我带两块梳妆台玻璃!千万!

没多久,又有上海人结婚,除了梳妆台,又增加了高低柜。农场老职工暗自叹息“赶不上趟儿”。

……70年代烫发曾一度在团场女职工中很是流行,上海女知青就是烫发的引领者,她们回上海探亲时带来了上海的烫发精和卷发筒,于是烫发成为团场女人们追逐的时尚。

一种奇妙的美味巧克力被老军垦头撞见了。头一回吃,就皱起了眉头“吹得怪玄乎的,这不是烧糊了的麦子吗!”

看见华夫饼干老军垦却不敢吃,左右端祥着悄悄问人“上海人是不是出我土包子的洋相,给我吃这塑料片片儿”。

上海支青探家返疆,十几个旅行包,里面装的香肠、火腿、味精、卷子面、大油、海米、紫菜、黄酒……足可开一个食品超市。

偶有机会参加支青筵席,老军垦大开眼界。一位老职工津津乐道的是“擦嘴的纸都喷了香水!”

上海青年刚进疆时,军垦战士的孩子们基本都在上小学。那时的学校老师很缺,千号人里也难找到一名初中生,水平很低,上海人当了老师就大不一样了。

学生们学会了一口标准普通话;篮球、乒乓球开始正规训练;革命歌曲唱得呱呱叫。

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兵团二代一鸣惊人。大家总结后一致认为,哪个学校上海教师多哪个学校高考录取率就高。有些人家极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海教师多的学校学习。

兵团学生的高考录取率高于地方学生,保持了很多年!不少兵团二代大学毕业十年二十年后,还能够清晰地记得初高中时的班主任,一说都是上海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后,上海知识青年凭着与上海的血脉联系,不断把沿海城市的先进技术、现代工艺、市场信息和经营技巧,引进新疆,率先在兵团兴办家庭农场、林场、养殖场和各种服务行业。

1987年创办的108团南湖润滑油厂,是一个创业时只有3户职工筹集8万元资金起步的小厂。

在厂长徐培庆(1963年进疆的上海青年)的带领下,大胆推行股份制,他们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拼搏向前。南湖润滑油厂1987年建厂,1988年产值36万元,利润3.4万元,1993年产值达400万元,实现利润百万元,超过了全团场全民制工业利润的总和。

从1987~1993年,南湖厂未花国家一分钱,共创产值1068万元,利润226.6万元,效益名列全疆同行业榜首。

后来,人们对上海知识青年这样描述:“上海鸭子呱呱叫,乘坐火车不要票,硬说麦苗是韭菜,苞谷面馍当蛋糕。别看他们笑话多,文化水平还挺高。”

推荐阅读:

来新疆前她是苦命的人童养媳,后嫁给大27岁的老功臣,日子过得虽苦但心里很甜

历史上,新疆兵团的一批批军人是怎么来的?看完这篇文章明白了​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