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人间》的病,和传销无关

风生 2024-04-15 11:32:17

突然发现,《草木人间》居然是清明档的国产赢家。

当然这是海选掉那些已经上映好一段时间的竞争者们。

但即使是这样,这位国产领头羊上映10天的票房也仅7500万+,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

上映前,它是“揭露传销故事”,随时准备复刻《孤注一掷》票房神话的潜力股;

上映后,它是豆瓣6.6分,既不像文艺片又不像商业片的拼接故事。

如果说电影在演绎传销骗局,那么观众买票的现实又在上演另一个“骗局”;

可惜打破第三面墙换来的是观众的失望,《草木人间》得了票房不理想的病,但病根不在“传销”。

割裂

《草木人间》的名字就让人走神,文艺范在市场环境总有不吃香的刻板印象。

拿“孤注一掷”举例,名字就埋了危险和赌博诈骗的双关,即使是原名“捕鱼计划”也强调了犯罪属性。

整部电影的框架,很让人脑补一段“导演和出品方争权”的八卦。

根据电影的节奏理解,故事聚焦的是“人生”,而传销更像是个符号,一种强调悲惨的卖点。

它是可被代替的,更像是为了卖点而拍的内容,像突兀插入的,让前后衔接变得古怪的,令人失望的。

导演的上一部作品《春江水暖》曾收获不少影迷青睐,在明示“三部曲”系列时也让此片受到更多关注。

《草木人间》作为风格化作品的第二部,对于镜头语言的传承不能说没有,但故事性却做得十分失败;

尤其在社会与诗意夹杂的剧本里,想画面式表达就是种难度极高的尝试,顾此失彼也成为电影反复的败笔。

他成不了孤注一掷,也丢了春江水暖。

迷失

从出品方考虑,一部电影肯定是为了赚钱触发的。

顺口溜洗脑宣言、拍摄“传销剧情”太真实被报警、人物反差的切片、劳模式路演...

这些宣发手段都能理解是对商业回报的看重,也表明其是想往“爆款”走的信心。

可惜事与愿违。

与尽心尽责的宣发相比,薄弱且凌乱的呈现就像未经打磨,它没法兜住那些看了宣传买票的观众。

不仅没完成破圈的野望,反而酿造了风评不行的惨剧。

这就像很多老掉牙的故事:突然一部惊艳又被埋没的作品吸引了投资,续集为了市场用了很多商业手段,但最后反而因作品质量影响了收益,导致继续的合作变得困难。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跟这部电影无关,但这事在很多年轻导演身上发生过;

商业化和自我表达的权衡,似乎是每位导演必须经历的试炼。

在谈论《孤注一掷》时我也强调过,它宣发和爆卖是难以复刻的,你全抄也不一定有它一半票房,这是有局限性的。

但引人入胜的票房神话,又吸引每一个看向深渊的人。

如果把《草木人间》的时间往前拨几个月,你会发现它的“艰难转变”;

从最开始的“山水图第二卷”到后来的“首部反传销电影”;

文艺气息的海报也纷纷转变成表情特征明显的传销画面,商业逻辑的转化十分凸显。

在制作方面也可看出其商业化的考虑,节奏的增快、选角的定位、甚至彰显冲突的流程。

即使模板千千万,但想融入自己作品符号,又想让观众拍手称赞,这事张艺谋都很难做到。

顾头不顾尾的迷失,也在让电影从爆款逐渐沦为平庸。

羸弱

三步之内必有解药,《草木人间》的病根不在传销,相反传销才是它的解药。

如果导演愿意抛弃掉“山河图系列”的光环,放弃掉对“隐喻”的执着;

纯粹的拍一部现实题材的商业片,我想票房应该能翻番。

因为「传销」作为社会映射,它是有题材、有故事可以创作的;

也正因为风口这么明朗,才让制作方不惜将一个穿插内容“以偏概全”的成为卖点核心。

相比“目连救母”的朦胧,放大人性的渲染更为直观,不管在视觉效果,还是共情表达也更符合市场期待。

再退后点说,文艺片不一定就不商业,《河边的错误》也有3亿票房兜底,人家风评比你更差,人家又赢在哪呢?

探讨性。

悬疑和小说IP确实在这方面拥有优势,但“传销”、“亲情”的社会话题也并不弱;

翻看2023的电影黑马,几乎全与现实题材挂钩,市场培养了需求,观众也愿意接纳,这并不是什么“喜剧红海”,愿意在剧本耕耘,收获是可期盼的。

说到底《草木人间》没在故事内完成共鸣,致使整部片的话题延伸性十分低下。

满足大众市场的记忆点并不难,甚至一些土办法就能拥有奇效;

放大贪欲的奇观画面、反转剧情、突出一个“刻板角色”的柔情故事等等。

电影呈现的破碎感让人感觉要么是制作方介入的不彻底,要么导演坚持的不决然。

没法共情,角度不够叼专,有特色风格不够突显,太难在市场站得住脚。

其实不管题材方向,还是导演风格,都有机会使它拥有“爆款”的潜力,可惜坑实在踩得太多了。

0 阅读:25

风生

简介:随风而生,随心而说。一个不太合群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