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田香缘四代匠人精心钻研沉香制作技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腾津沽 2024-05-03 23:11:00

四五月份,气温和湿度适中,正是一年中制作沉香的时节。周末的下午,河北区中远里社区的沉香工作室,田栩接到了网络粉丝的订单,开始了新一批的沉香手工制作。网络粉丝慕名求购的,正是田栩手工打造出来的线香,香味细腻浓郁,甘甜醇正。田家四世相传的“宫廷沉香制香技艺”,也在去年年底被评为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河北区非遗传承人田栩在中远里社区传播香文化)

沉香,既是一种名贵的药材,也是世界闻名的香料,有“木中钻石”之称,被誉为“众香之首”。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风雨,从祭祀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都有香制品的影子。古人以香来提升生活情境,从身体的涂抹、薰香衣服、净化环境,乃至入饮食、作药用等。制香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体现着华夏文明的精神气质及东方传统美学。

沉香制作技艺,通过匠人世代传承下来,在保留了传统技艺的同时,也留存着独特的精神韵味。后世匠人也在通过改良和创新,让沉香产品推陈出新,促进中华香文化发扬光大。

攻坚

在沉香工作室里,桌上有煮好等待晾干的沉香泥。“待香泥干燥后,碾碎成粉末,重新加入植物黏合剂、蜂蜜、纯净水等,再和成香泥,制成线香。”田栩介绍说。

(手艺人用传统的设备粉碎沉香)

与其他沉香制作技艺相比,田家宫廷制作沉香技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香泥的二次制作,多了一道煮制的工序。”作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田栩分享着自己的感悟,“正是多了这道工序,让沉香粉能充分释放天然的香味,制作出的成品沉香也与众不同。”

二十多年前,田栩还在学校读书,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沉香。在家中耳濡目染,他慢慢对沉香的选料、粉碎、打磨、筛选、调和、挤压、切割、阴干、窖藏等程序都有了了解。家里制作沉香的工具和用品,田栩也都特别感兴趣,触摸上手感觉得特别亲切。

直到现在,田栩的工作室里还保留着父亲田永建当初制作沉香的老工具。“这是牛角制成的,将香泥放在槽里,下面有一个细口,一点点挤出来成型。”田栩回忆道,“现在,随着机械技术的发展,已有专门的制香机了,香泥放在里面,摇动手柄,下面有一排十个孔,一次成型10条沉香,效率提高了很多。”

在田栩看来,不管新工具、新技术如何发展,只是改变了沉香制作的效率,但传统的技艺和手法才是决定沉香品质的关键所在。

四年前,田栩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回归家庭,全身心投入到祖辈相传的沉香技艺上来。他发现,沉香的各项工序都能快速掌握和实践,唯有其中需要掌握“火候”的几处细微之处,难以达到父亲的要求。

其中香粉在筛选时选择多大目数的筛子,老一辈按照自己的传统经验,30目的筛子,筛选出的香粉已足够精细。田栩决定多尝试几次,现在筛子的产品越来越精细,已有80目、100目、120目的筛子可供选择使用。是不是越细越好呢?田栩经过试验后发现,用120目最细的筛子过滤的香粉,制作后的沉香产品不容易点着,而且很容易熄灭。原因就是,香粉过于精细了,成品沉香里没有气孔,缺乏氧气后不好点着、更容易熄灭。

于是,田栩调整了筛子,多次尝试后发现,80目的筛子过滤的香粉制作沉香,既能保持香味的醇正,还能达到40分钟的燃烧时间,是最优的选项。“传承技艺,不一定要固守原来的经验。”田栩感慨地说。

而最让他感到头疼的,是和香泥这道工序。父亲说,要反复揉搓香泥块,直到折弯不断,柔软又有韧性,干湿度刚好,这样做出的沉香才具有好品质。可是,这个程度该如何把握呢?所谓的柔软、韧性等,没有仪器检测指数,只能靠肉眼观察,靠手感触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刚上手和香泥的那几天,田栩根据父亲的指导,称量250克的香泥块,用40分钟在陶瓷盆里揉好,盖上保鲜膜,等待半小时后再打开。看香泥块折弯后不断离,田栩觉得可以了,结果制作线香后发现不成型,断开的很多。制作沉香不成功,香泥块就不能再使用了,因此浪费了很多原料。

为了尽快掌握和香泥的手法,田栩只得再次尝试,反复试验。最终他掌握了和香泥的“火候”,成品也达到了燃烧时间、香味散发以及长度、干湿度等要求。

到了这一步,田栩才觉得自己真正能担起家族制香技艺的重担,父亲田永建也愿意把田家的旗帜交给儿子。

初心

田栩听长辈口述,父亲的爷爷也就是田家第一代制香人田奎元先生,在1890年到了北京进入宫廷制香坊做学徒,跟随老师傅研习宫廷制香工艺,学成后回到祖籍河北省安新县一带。民国初期,1914年田奎元举家迁往天津市,到今河东区一带。1944年,田奎元将制香手艺传给第二代传承人田佩忠。1975年,田佩忠又将手艺传给第三代传承人田永建,而田永建就是他的父亲。

2000年,18岁的田栩跟随父亲接触、学习宫廷沉香制香技艺,父亲田永建在天津市河北区创办田香缘制香坊,并注册了“田香缘”商标。

当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的沉香产品非常多,科技和新原料也在渗透沉香制作行业,成品质量参差不齐。对此,田栩身为传统制香师,感觉非常痛心。

一些沉香制品,加入了化学助燃剂和其他香料,以此增加香味,延长燃烧时间,而这都是“科技与狠活儿”,田栩认为,这样的产品会伤害使用者的身体,背离了沉香产品本身的作用和发展方向,还让整个制香产业蒙羞。

田栩认为,沉香制作应尽量回归传统,不使用现代的化学助燃剂和香精。传统技法生产的沉香能够净化空气,愉悦身心,能达到这种效果的根本是采用了天然的沉香料。沉香料是由树木受伤后分泌的树脂凝结而成,历经数百年之久,不含有现代工业制成的化学成分。

田家制作沉香,在原料选择上非常谨慎。田栩介绍,沉香的含油量不同,制作出的香其味道也会不同;含油量越高,制作出的沉香香味越醇、越浓郁,反之则香味会很淡。含油量高的沉香价值也比较高,田家选材严格,坚持每块香材的含油量都在80%以上才可以用于制香。

除了选料,制香工艺也务必严谨,保留传统手法。田栩透露,香泥的煮制是传统沉香制作中非常重要的过程,也是沉香制香的关键步骤。为了体现沉香的原味,他和父亲在煮制沉香泥时除了加入纯净水、蜂蜜、食品级的黏合粉外,不再添加其他辅料。“也就是说,我们沉香的制作过程用的所有原料都是可以入口的食品级原料。”田栩介绍说。

传统制香方法对技艺的要求很高,更多地体现在比例、火候、时间、容器等方面,如果掌握不好,会对制香的成品造成影响。而这些细微的差别,正是工匠和手艺人毕生努力的方向,也是他们传承这项技艺、永葆产品本质的价值所在。

田栩回忆,除了牛角制香外,30多年前,田栩的父亲还曾用船型的破碎机将沉香料打碎,手工打磨成粉。这些传统的技法,田栩也在制香中有所保留,让制香回归本身的韵味。

沉香料的储存,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田栩介绍,为了保存沉香料,家里在近郊租赁了仓库,每天都开着空调,一年的花费超过10万元。沉香制品,尽量按照传统制法,制成线香后放置入缸内,在恒温室里窖藏。窖藏是为了让香内的植物黏合粉味道淡化,让香内的沉香味挥发出来,从而达到香味醇正的目的。这些储存和窖藏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保留和存在着,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创新

在沉香工作室,田栩拿出一颗外观像梨子的黄色水果说:“这是榅桲,你闻一闻,我是拿它用来研制鹅梨帐中香的。”原来,他看了电视剧《甄嬛传》后,发现里面有“鹅梨帐中香”,用作安神助眠。相传,此香为南唐后主李煜夫人周娥皇所制,代表着夫妻二人的绵长情谊。小小一根线香,气味淡雅悠长,带着梨汁之自然甜香,一呼一吸之间,调息养气,仿佛身临婉约风雅的南唐后庭。闻之舒心,可舒缓心情,久久萦绕,更可安神助眠、减轻压力。

田栩查阅资料得知,该产品采用新疆木梨做原料,也就是榅桲。于是,他四处搜寻,获得一粒榅桲后用于实验。他准备结合自己多年的制香技术,尽快钻研出“鹅梨帐中香”的制作方法,让现代人也能呼吸、品味到闻名古代的“鹅梨帐中香”。

对制香技术的改良和创新,在田家是一项优良传统。第二代传承人田佩忠利用闲暇时间揣摩研究,在原有技艺的基础上将植物黏合粉和蜂蜜的融入比例进行了调整,使其制出香的燃烧时间有所延长。第三代传承人田永建在传承历代制香技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融合现代破壁工艺使香材打出的粉更加细腻,原香味更加浓郁。到了第四代传承人田栩这里,他潜心研究在沉香中加入中药材冰片,融合后制作出的香粉有沉香的药香,还有薄荷的凉气,具有提神、消暑的功效。

去年,田栩通过“文化下社区”活动在社区里开办香道培训课,为社区居民讲解中国传统香道知识,已进入十多个社区开办香道培训课40余场,获得了参与者和社区居民的认可。他将制作出的香粉赠予身边的环卫工人和出租车司机,得到众人称赞。田香缘的沉香线香制品,被河北区文旅局选定为“河北区好礼”,田栩亲自设计了带有狮子林桥和望海楼标志的包装盒,现在已成为天津重要的旅游文化礼品。

当前,传统的手工天然制香产品受到市场冲击,传统制香工艺也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亟待扶持与保护。“身为非遗文化传承人,我将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同时学习新知识,研制新产品,让制香文化历久弥新、发扬光大。”田栩坚定地表示。

(据5月3日今晚报 记者 李吉森)

0 阅读:1

龙腾津沽

简介:复合型资深媒体人,重视原创和内容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