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陕历博秦汉馆的这块展板后,袁世凯笑了溥仪哭了

今西安 2024-01-03 11:28:06

2023年的倒数第三天,陕西历史博物馆最新版本的分馆——秦汉馆,在西咸新区的秦汉新城上线了。高大上的宣传词“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学术研究、社会教育、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与试运营期间,不收门票,无需预约,刷身份证即可进门的“福利”叠加之下,西安人在元旦三天假期里潮水般地涌向这里,结结实实地上了一波“强度”。

陕历博秦汉馆

从12月29日秦汉馆正式开门迎新开始,无数文艺青年们就在朋友圈里奔走相告“新的打卡圣地来了”!作为一个自诩的资深(伪)文青,我当然也不能免俗。

12月30日,元旦假期第一天,我在陕历博秦汉馆投入了整整3个小时的时间。无论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大部分展厅没有开放、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进门、挤满展厅的后脑勺严重影响到观感......在提前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这些困难都是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范围内的。惟独一块“中国皇帝制度”的相关展板,成了我此番秦汉馆最大的“意难平”。

1

古咸阳作为秦朝的国都,在中国古代史上一直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存在。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在这里正式即“皇帝”位,咸阳因此作为中国封建帝制的起点被载入了史册。

基于此,陕历博秦汉馆的相应展板在介绍“皇帝制度”时,标明了中国的帝制起源于“B.C.221”(公元前221年),这是没有疑问的。不过接下来就出现了迷惑性的操作:按展板的内容,从秦始皇开始,皇帝制度一共“历时2137年”。

陕历博秦汉馆中的展板标明皇帝制度结束于“袁世凯”

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清楚以下一些细节: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打响了席卷全国的“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正式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正式退位,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就此终结,中国自此进入了“共和时代”。

那么问题就来了:以秦始皇称“皇帝”的公元前221年为起始,终点无论按辛亥革命爆发还是按溥仪退位来算,“皇权政治”的总持续时长要么是2132年,要么是2133年,展板上的这个“2137年”是怎么算出来的呢?毕竟,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应该不是什么技术含量很高的活儿。

我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看,好家伙,原来是秦汉馆把袁世凯也给算入“皇帝”行列了。嗯,查一下历史书,袁世凯于1916年元旦正式称帝,宣布成立“中华帝国”,年号“洪宪”。虽然当年3月就垮台了,但袁世凯确实是实实在在地在“皇帝”这个宝座上坐了83天。1916+221=2137,倒真是没毛病。

袁世凯

但是,这么算的一个关键前提是:主流学术界必须承认袁世凯的“皇帝”身份。而事实就是史学上对于袁世凯的“洪宪皇帝”头衔一直是有争议的,并且,从他当上皇帝的那一天开始,不认他皇帝牌子的人就一直占绝大多数。

展厅内连成一片的吐槽声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大众对“袁世凯算不算皇帝”的态度。我旁边的一位大爷就质疑:“最后一个皇帝不应该四乾隆么,咋成袁世凯咧?袁世凯奏不能算四皇帝么!”

我们暂且不去追究乾隆皇帝会不会被气得在坟墓里翻一个身,但至少连大爷都很清楚:袁世凯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

2

要探讨袁世凯是不是皇帝,得从多个方面入手。而遗憾的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袁世凯这个“皇帝”身份都很难站得住脚。因此,业界普遍不认同袁世凯是皇帝。

首先,从法理上来说,袁世凯的皇帝位置并非得自于传统皇权交接的“继承”或“禅让”,而是他自称的,属于纯粹的个人行为。推翻清朝、建立共和的主导者是孙中山,而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当时就已经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被认为是“窃取革命果实”。袁世凯作为大总统、当时中华民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尚且没能得到国内外的普遍承认,复辟帝制自然更不可能被认同了。

袁世凯称帝前在北京天坛祭天

另外,从秦始皇一直到溥仪,中国历史上的所有皇帝采用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而袁世凯的所谓“中华帝国”,虽然最高统治者仍然是皇帝,同时皇帝也掌控最大的权力,但是体质却是偏向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讲究的是“保留君主制,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用共和政体”,相较于君主专制,两者虽然都保留了“皇帝”这一职衔,但本质上有着很大区别。

说白了,袁世凯名为“皇帝”,但跟之前那些强调自己“天命之子”、“君权神授”的封建帝王相比,他其实只是“以皇帝之名,行总统之实”,根本上还是一个顶着“皇帝”帽子的总统而已。

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全国上下,自从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之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就已经深入人心,并逐渐占据了舆论界的主要风向。虽然在当时中国日后的发展方向仍然不甚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帝制”已经是无法翻身的“错误选项”,即使共和制后来被证明行不通,也不会有人去考虑恢复早已被删除的封建帝制。袁世凯的所作所为,无异于开历史的倒车,逆民意而为之,自然不可能得到拥戴。

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

因此,史学界一直不承认他的皇帝地位,也不认可他那个只存在了83天的短命的“中华帝国”。袁世凯称帝这一事件,在各种正统的历史专著和教材中,都只将其定义为“闹剧”。

如果给袁世凯点面子的话,他这不到三个月的皇帝生涯,就像唐朝时女皇武则天曾短暂改国号为“周”一样,顶天只能算是历史主旋律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已。

3

再退一步讲:即使承认袁世凯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秦汉馆的这块展板仍然有着无法弥补的硬伤。因为这样算的话,袁世凯仍然不是“中国最后一任皇帝”。

1917年5月,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因为与总理段祺瑞不合,搞出了一出“府院之争”。当时,英美站在黎元洪的一边,段祺瑞一方则有日本撑腰,黎元洪以总统身份下令将段祺瑞“撤职查办”,而段祺瑞则针锋相对,电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双方争执不下。焦头烂额之际,黎元洪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

张勋

黎元洪没有料到的是,张勋也不是省油的灯。率军进京后,张勋便和段祺瑞串通,把黎元洪赶下了台,随后吃了原告吃被告,宣布他入京是“为了圣上复位,光复大清江山”。1917年6月30晚,张勋“进宫面圣”,并召开了所谓“御前会议”。次日晨,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的护送下,来到养心殿召见了张勋等人,正式“登基”。

溥仪的这次复辟,只持续了12天,就在“讨逆军”的夹攻之下潦草地画上了句号:1917年7月12日,溥仪二度宣布退位,张勋一手导演的这场丑剧就此落幕——固然,溥仪二次“即位”,比袁世凯坚持的时间还短,但好歹也算是在龙椅上正经坐了12天,如果承认袁世凯是合法的“皇帝”,那么溥仪怎么算?做学问的人最讲究一个严谨,总不能双标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军占领东北后,又扶植了一个名为“满洲国”的傀儡政权,并再次把末代皇帝溥仪扶上了皇位,还煞有介事地定了“康德”年号。这个伪政权存在了13年,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而一起灰飞烟灭,1945年8月18日凌晨,溥仪在通化临江县(今属白山市)举行了“退位仪式”,宣读“退位诏书”,第三次结束了他的“皇帝生涯”。

伪满时期的溥仪

当然,否认袁世凯皇帝身份的理由同样也可以套用在此后两度登基的溥仪身上,所以溥仪的后两次皇帝头衔也是不被史家认可的。但还是那句话:如果承认袁世凯是正儿八经的皇帝,那在他之后还曾有过称帝记录的溥仪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秦汉馆展板上的“皇帝制度”的持续时间也应当相应后延;而如果不承认溥仪的复辟,那皇帝就应当到1911年清朝灭亡为止,“末代皇帝”的名号怎么说都轮不上袁世凯。

溥仪:“不是,我寻思这头衔也不咋光彩啊,咋还有人要跟我抢呢?”

4

如果要在中国找一个博物馆集大成的城市,那毫无疑问是西安。

西安的历史分成两部分,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并且地下那部分比地上的还要精彩很多。你在西安的大街小巷所见到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商圈,只是西安地上的风采;而想要了解地下的,最简单直接的媒介就是博物馆。

去西安的其他地方玩,你看到的是“国家中心城市”“西安都市圈和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只有在西安的博物馆,你才能看到史书中那座“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名都”。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博物馆牌面,毫无疑问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里必须要划一下重点: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没有其他很多省博物馆名字中的那个“省”字。因为它不是省级博物馆,而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国家级别,非常能打。全国范围内除了首都的那几座博物馆,陕历博谁都不虚,就是这么自信。

也正因此,才让我实在难以接受这样低级的失误——如果这个错误出现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十八线小博物馆或者私人博物馆,我可能都懒得吐槽一句,但它偏偏出现在陕历博,无数人来西安的必游之地、号称“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手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世界一流博物馆”金字招牌的陕历博。

我深表遗憾。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