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李文彩:太平天国覆灭后仍率部坚持战斗,苦战八年后全军覆没

娇洋看过去 2024-05-20 10:19:46

1864年7月19日,天京沦陷、太平天国灭亡。天朝覆亡后,仍有40余万太平军残余在各地坚持战斗,做着绝望而悲壮的挣扎。1868年8月16日,打着太平天国旗号的西捻军全军覆没,被天朝封为梁王的首领张宗禹跳入波涛汹涌的徒骇河,生死成谜。有史家将西捻军覆亡的这一天当作太平天国纪元彻底结束的日子。

令人惊讶的是,在山遥水远的西南,仍有一支太平孤军在一位叫李文彩的首领率领下坚持斗争,将天朝旗帜一直竖立到1872年5月12日。这时,距天京陷落、天朝灭亡已经过去了差不多整整8年。

李文彩,诨名李七,广西横州府(今属南宁)上南里狮子村人。1850年广西大旱,粮食绝收,饥民遍野。当时,以剃头为业的李文彩早已暗中加入了天地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

1850年洪秀全、冯云山等已在桂平紫金山麓的金田村一带紧锣密鼓地准备发动武装起义,横州与贵县(今贵港市)毗邻,贵县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策源地之一,可剃头匠李文彩彼时并没有接触 、投奔拜上帝会,也没和石达开等贵县籍太平军骨干有过联系。李文彩是天地会成员,和太平军有“门派之别”;还有一个原因:太平军的骨干大多都是客家人,当时桂南一带称其为“来人”,1850年前后广西南部爆发过异常血腥的“来土争斗”,又称“土客之争”,人数较少的客家人战败,死伤不少,于是大批加入“拜上帝教”,并扶老携幼参加“金田团营”,以寻求庇护,而李文彩是“土著”——祖祖辈辈生活在横州府永淳县的“壮古佬”,即壮族人(百越),在当时土客争斗激烈、矛盾尖锐的氛围下,他也不大可能去投奔以“来人”为主力的太平军。

1851年,太平军出大湟江口,克永安、攻桂林 ,很快扫荡湖南,攻克武昌、南京,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席卷江南,声震天下,而李文彩却带领横州永淳 13座壮族村寨的百姓在平山村、平南圩一带揭竿而起,对抗官军,打家劫舍,干起了绿林好汉的勾当。李文彩性格剽悍,率众四处游走,冷不防就干上一票,清军屡剿不灭,永淳县令韩起凤又急又气,后竟被活活气死。李文彩部大约有数千人,号称13000,在横州一带影响颇大。

1855年底,广东天地会头领李文茂、陈开等战败退至广西境内,不久死灰复燃,声势复振,全盛时占据两广40余州县,后李文茂等在广西浔州府建立了所谓的“大成国”,年号洪德,号称拥有百万雄兵。大成国没有皇帝,却有好几个王爷:陈开称平浔王(后改镇南王),驻浔州;李文茂称平靖王,驻柳州;梁培友称东平王,驻梧州;另外还有平西王区润、定北王梁昌等等 。李文彩部也是天地会会众,他和出身艇军的东平王梁培友是老熟人,遂被陈开赐了个“定国公”的封号。

李文彩获封“定国公”后,觉得长期窝在山沟沟里不仅憋屈,还有些不伦不类,便与定北王梁昌商量,在梁部的策应下,冲出平南圩,连克永淳、横州、灵山,震动广西。1856年端午节那天,他率部一举攻克桂南第一大城南宁府,声势大振,号称拥兵10万,战船千艘,虎视岭南,成为广西举足轻重的地方实力派。

1859年前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因受洪氏诸王排挤、倾轧,愤而离京出走,后率数十万大军在外单独作战。石达开在湖南宝庆(今邵阳)作战失利后退入广西,后攻占庆远(今河池庆远镇)。 1860年6、7月间,因石达开擅改天朝礼制、官制,加上作战屡屡失利,导致其大量部众北上回归天京,史称“万里归朝”,石达开只得率余部南下回到故乡贵县。

彼时李文彩也遭到清军围剿,接连兵败,不得不在1860年9月放弃南宁、横州、灵山等地盘,退至桂北打游击,后辗转进入贵州。

1861年8月间,清军攻破浔州府,镇南王陈开被擒斩,大成国覆亡,其残余兵马逃到贵县,大部分投入石达开麾下,使石部实力迅速复原,重新具备了远征的能力。

而窜入贵州的李文彩偶然遇见了太平军将领曾广依,曾是石达开族弟、国宗石镇吉的部将,曾短暂和李文彩有过合作。彼时石镇吉部主力已经被湘军剿灭,曾广依率残兵败将在贵州大山里苟延残喘,和同样无家可归的李文彩偶遇后同病相怜,报团取暖,可谓一拍即合。

石达开在贵县一带招兵买马,并得到了大成国的大量溃散兵马,遂于当年9月率军离开贵县,在湖南转战一番后,又兜兜转转进至湖北来凤。 李文彩、曾广依也率部到达来凤,与石达开会师。李文彩拥众数万,有相当实力,又毫无怨言地与曾广依联合作战,随太平军转战千里来到湖北,石达开对他早有耳闻,相当赞赏,旋即封他为亲天燕(爵名)。燕爵是翼王麾下最高爵位, 原天地会首领李文彩初来乍到就被封为亲天燕,可见石达开对他的器重和信任。

此后,李文彩就成为太平军高级将领,跟着石达开辗转进军四川。他并未随翼王主力行动,而是和另一员大将李复遒一道率偏师单独行动。

1862年1月末, 石达开部在叙府横江(今四川宜宾附近) 被清军击败,旋即绕道米粮坝横渡金沙江进入四川腹地,而李文彩、李复遒部却不及渡江,被阻隔在金沙江以南,因清军迫近,只得绕道云南昭通,折返回贵州境内,准备择机入川与石达开主力会合 。

1863年9月,李文彩、李复遒得知石达开部已经在大渡河覆灭,遂决定分开行动,李文彩率其旧部进入黔南黎平县境内。

黎平是典型的穷山恶水之地,当地有许多少数民族反清势力活动,譬如“苗王”张秀眉部,苗族反清武装陶新春、潘明杰部,水族武装潘新简部,侗族武装姜映芳部,还有从湖南西部退入贵州的苗族武装“号军”。这些当地的游杂武装有的和太平军合作过,有的与大成国协同作战过。李文彩本就是广西壮族人,又是老天地会会员,熟悉西南各个山堂、帮会的规矩,很善于与各股势力周旋,又讲义气,有一定能力,很快就声誉鹊起。

李文彩的嫡系人马所剩不多:当初和石达开分兵时,他和李复遒共分得3万人马,石达开败亡后,两人分头行动,其中大部分将士都随李复遒东去,随他南下黎平的很少, 大多是横州府壮族老弟兄。但这支太平孤军皆是身经百战的老战士,又善于使用太平军独创的各种技战术,与当地反清少数民族武装融合后,令清军头痛不已。

在李文彩部的指导下,苗军、号军、侗军等居然学会了使用火炮(飞雷),战斗力迅速提升,大量杀伤进山围剿的清军官兵。

清军采取的对策是招降。由于太平天国早已覆灭,各路反清武装纷纷失败,贵州的少数民族武装在清军的残酷围剿下也面临生死抉择。在前途渺茫、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苗军、号军以及其他游杂武装不断出现叛乱、哗变,就连李文彩部也出现了不稳迹象,一些意志薄弱的动摇者与清军暗通曲款,准备投诚。

1867年,黄号军大将何德胜病故,其妻黎氏与其副将邀请李文彩率部至平越上大坪号军大本营帮助防守,旋即被闻讯赶来的清军团团包围,李文彩见清军势大,不得已用诈降之策,自己孤身进入清营为质,诱骗清军撤走,使上大坪号军大本营逃过一劫,随后他又向清朝官员自告奋勇返回平越招安苗军、号军,脱险后“旋而复叛”,轻而易举地返回上大坪号军老营。

1869年,清廷派贵州提督张文德率军进剿,李文彩联络各路反清武装残部进入茫茫大山游击作战,与清军周旋,他率部切断清军粮道,迫使张文德率部突围至独山征粮,结果在娄山口遭遇李文彩部伏击,张文德部溃不成军,李氏太平军余部阵毙一总兵、两副将、三参将、一都司 ,打死数百兵勇。李文彩趁势发起反攻,一举攻克都匀,30余营清军全线溃败,伤亡惨重,张文德单骑逃窜,仅以身免。

1870年底,清总兵何辉雄率军来犯,李文彩再次诈降,将有勇无谋的何总兵骗进都匀城,突然伏兵四起,杀声震天,何辉雄猝不及防,督众仓促迎战,所部数千(一说万余)兵马全被杀绝,仅他一人侥幸逃脱。

李文彩接二连三的诈降让清军怒不可遏,贵州巡抚程璧光严令任何人皆不得接受李文彩之归降,以免再次上当受骗吃大亏, 还令各军大力进剿,限本月内彻底消灭李文彩及其太平军余孽。此时,贵州各路反清武装已相继被清军剿灭,失去羽翼的李文彩独木难支,只得于1871年春退守凯里之太平堡,和仅存的反清苗族武装张秀眉残部遥相呼应,唇齿相依。

1872年,湘军精锐大举进入贵州协助围剿,见情势危殆异常,李文彩向苗王张秀眉建议伐树打造船只,趁春水暴涨,乘船顺清水江漂流而下进入湖南,摆脱清军的包围圈。张秀眉眷恋乡土不愿撤离苗山,李文彩无奈,只得率部留下来协助防守。当年4月,席宝田部湘军发起大举进攻,苗寨被攻破,张秀眉兵败被俘,旋即押赴长沙,后惨遭凌迟。5月12日,李文彩率余部奋力突围至思州、镇远交界的牛塘,被紧追不舍的湘军赶上,一阵短促激烈的厮杀后,全军阵亡,无一幸免。据说李文彩死于乱军中,但当地人传说他早已趁乱悄然遁去,之后浪迹天涯,不知所终。

李文彩转战南方6省,坚持与清军鏖战22年,虽从未到过南京,但自1860年后,始终自称“天兵” ,率部自成一军,孤军奋战,一直打着太平天国“亲天燕”的旗号与清军周旋。他是太平天国的后继者、也可视为杂牌军,除石达开外,远在南京的天国高层恐怕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一号“亲天燕”在西南深山老林里率部与敌作战, 竟然将太平天国杏黄大旗,在天朝灭亡后在贵州大山上又多飘扬了8年之久。可以确定的是,李文彩部是最后一支覆灭的成建制太平军余部。

8 阅读:1586

娇洋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