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将领施琅,为何被冷落二十年后,才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帅呢

采薇客 2022-11-23 20:51:26

电视剧《天下长河》第17集,开始出现了康熙时期领军收复台湾的、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的身影,云南传来“三藩”已平的捷报,在百姓庆祝的鞭炮声中,赋闲京城的施琅唱着闽南歌曲,练着娴熟的拳操,以表喜悦之情。

在宫里的庆祝活动中,高士奇在大家的建议下,铺开宣旨提笔写词庆祝平三藩。可偏偏又在词里强调了收复台湾,让康熙想起自己生平的三大愿望,决定要将攻打台湾的事宜提上日程。康熙帝力排众议,不仅将原三大愿望中的“三藩”字条,换成了“台湾”的字样,而且下命令让施琅负责训练水师,并积极筹备收复台湾事宜。

《天下长河》中的施琅剧照

本文将为大家还原,施琅成为清朝初期收复台湾主帅的历史真相。即他为何会被冷落了20年后,才得到康熙帝的信任,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帅呢?

一、两次降清,立志复台

施琅,字尊候,号琢公,生于1621年,是福建泉州晋江龙湖镇衙口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方集镇。少年时代的施琅对读书不感兴趣,所以他弃学去练剑,跟从他的老师学习兵法,各种兵法没有不精通的,并且智勇双全。

由于自认为武艺高深、兵法娴熟,所以综观施琅一生的行事作风,无不透露出其自信的性格。他17岁便从军,成为明将总兵郑芝龙(郑成功父亲)的部将。每到作战的时候他肯定是身先士卒,屡立战功。

1646年施琅随着郑芝龙首次降清,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忍气吞声,大有怀才不遇,有功不赏之感。1648年(顺治五年),闽系将领跟从李成栋反清复明,施琅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

影视剧中的施琅

后因与郑成功战略思想不同,以及擅自杀害郑氏旧将曾德,施琅与郑成功反目成仇,在郑成功杀害了施琅父亲、兄弟之后,施琅对郑成功恨之入骨,导致他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郑氏为敌,并立志要为清朝收复台湾出力。

二、因反复无常,被冷落20年

因为反复无常、多次背主的行为,让第2次投靠清朝的施琅,并不受到清廷的信任。1656年(顺治十三年),施琅随清定远大将军济度进攻福州,被授予同安副将的职务。后调北京任内大臣期间,生活颇为贫苦,甚至依靠妻子在北京当女红裁缝来贴补家用所需。

直到1662年(康熙元年),施琅被升任为福建水师提督,他遣军击败郑经进攻海澄的军队,并上书清廷将台湾纳入清朝的版图。才终于获得康熙帝的支持。康熙三年(1664年),施琅建议进攻澎湖,直捣台湾,完成国家统一。于是,清政府任命他为靖海将军,负责收复台湾事宜。

施琅故居

次年四月(1665年5月),施琅率军出征,可突然遇到飓风,损失惨重,只好退回厦门。他的第一次出征台湾失利,让清廷改变了对台湾政策--以招抚为主。之后,施琅就被一直冷落了。

在清廷与郑氏集团多次举行和谈,但都没有成功后,武力统一终于又开始提上日程。以收复台湾为己任的福建布政使姚启圣,在做好军事准备的同时,意识到还需要向朝廷举荐一位出色的水师提督。他想到了施琅。

于是,从康熙十七年四月(1678年5月)起,到康熙十八年六月(1679年7月),姚启圣曾先后三次上奏保举施琅。但都因在此之前施琅之子施世泽被台方俘虏,下落一时难以判断;以及攻台时机未成熟等理由,被朝廷拒绝。

三、台湾政局突变,终成不二人选

康熙二十年(1681年),姚启圣第四次举荐施琅,且大学士李光地也力荐施琅。康熙最终同意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康熙为何这次就那么快答应了姚启圣的举荐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清统一台湾之战示意图

第一,之前一直认为“投降”台湾的施琅之子施世泽,因密谋擒拿郑经,结果事情暴露被杀,这让施琅与郑经结下的仇更大了。

第二,最重要的是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病逝。姚启圣等认为郑氏集团内部必定混乱。康熙也下令:“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命姚启圣等人“同心合志,将绿旗舟师,分领前进,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毋误事机”。

第三,原福建水师提督万正色被调离,水师提督急需人选。

再从施琅的自身条件来看,他的确是当时攻台清军主将的合适人选。首先,施琅生长在海边,自幼随父从事海上贸易活动,精通航海,对海疆的气候、地理等方面的情况了若指掌。从军后,转战东南沿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

其次,施琅通晓兵法、战阵,并一贯主张以武力统一台湾,所以多年来精心谋划对台用兵方略,他提出“因剿寓抚”的战略方针及一整套实施方案,不但周密完备,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施琅塑像

第三,施琅是从郑氏阵营中反叛出来的,他熟悉台湾郑氏集团内情,他的智勇韬略也一向为郑军官兵所畏惧。他在郑氏集团中的故旧很多,为他争取内应和进行情报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四,施琅不但是武力统一的坚决拥护者,而且对统一充满信心。

四.领军攻台成功,力主留台卫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水军攻下澎湖,并迫使郑氏集团归降,台湾至此回归中国版图。台湾收复后,康熙认为台湾“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

而施琅却主张留守台湾,并上了一封《陈台湾弃留利害疏》详述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城永固边圉”的决论,成功说服清廷在台湾设府管理,屯兵戍守。

结束语:

清朝初期重要将领施琅,因多次更改主子而反复无常,在第2次投靠清朝后,被冷落了20年之久,才因台湾政局突变、自身合适条件等,得到康熙帝的信任,成为收复台湾的主帅,并一举成功攻克,之后又力主留台、卫台。为祖国统一做出了很大贡献。

“钦赐祭葬”石牌坊

施琅由于站在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对立面,因此在历史上难以获得正面评价,郑成功驱除外虏将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施琅驻清平定郑氏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他们两人虽然立场有别,但在收复台湾、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都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本文由“如日中天54”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0 阅读:77

采薇客

简介: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