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荔波,第三只眼看贵州第二集—探秘荔波水源的神秘力量

琅烁聊旅游 2024-01-19 10:56:09

这里是荔波,如果不从谷歌地图上看,你不会发现,它的地貌结构有个特点:

以县城为中轴线的河谷两侧地形地貌是对称结构的,西北、东南两侧都存在大片的喀斯特峰丛、峰林地貌。

东南部是我们熟知的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这里存在着众多自然景观,森林、溶洞、河流、瀑布,那么,

同样是喀斯特地貌的西北部,是否也拥有这些景观呢?荔波大小七孔被称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是什么创造了那里漂亮的景色?

如果你也和我有过同样的疑惑,那在接下来的视频里,我将尝试用地理水文的角度来和你一起探索这些问题。

荔波地形聚集了贵州高原和广西丘陵的综合优势,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在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中,水、举足轻重,喀斯特美景总是有山必有水、山水相融。而寻找美景,实质上也是在追溯水源。

正如你所看到的,荔波有两条存在于地表上的主要河流,一条是从县城穿流而过的樟江,另一条是西北部的黄江河。

这两道河流源自哪里?

它们,又是如何荔波沿岸自然地貌景观与风土文化的?

荔波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我们从北开始,顺流而下。

首先是甲良镇的黄江河。

这条河由来自独山县的打羊河与洞漂河汇聚而成,在这里滋养着黄江河湿地公园,流经集镇后,与来自西边的懂奎河汇合。

在懂奎河周边,是一片真正人迹罕至的喀斯特地貌原始森林,面积大约有6000亩,蕴藏大量的溶洞、天坑、暗河出口,这片区域统称三层洞。

在这里,荔波创造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线路——“酷玩森林”,全长10公里,里面包含古寨游览、原始森林徒步、洞穴探险、攀岩、SRT绳索运动、洞穴漂流等体验项目。

三层洞的西边,地形经过亿万年的不断分裂、重组,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阳凤与益觉,它们存在于地形地貌的过渡带,阳凤是山地与丘陵,益觉却是山形独特的峰丛、峰林。

荔波民间有个说法叫”甲良辣椒梅桃茶,阳凤大米甲站鸭“,阳凤一带虽然没有主干河流,但丰富的地下水在这里涵养了大片的湿地梯田,土地,这样的自然条件让阳凤以盛产优质大米而闻名,成为了荔波县粮食的主产地。

当懂奎河汇聚到黄江河,这多一份的水源力量正在悄无声息的塑造着河流沿岸的村落。

梅桃乡,有三层洞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黄江河水滋养,成片的茶园是这里的景观,也是这里的经济主脉。

黄江河以南,100米的地势高差让水在这里切出了一处峭壁,石磊古寨倚壁而起,“石垒”是布依音译,当地人解释因为这里是”石头垒起的寨子“。这里民风淳朴,蜡染、傩戏、布依歌等传统习俗文化都保留完整。

另一边,在益觉大片峰林之间,我们只能看到小水涯村、琴阳村以及架桥村水源保护地这三个地方有明显的溪流,虽然大量的水存在于地下,但是靠地壳运动的加持,也已经在这里为当地人创造了众多景观:

月呆山谷,像鸟巢一样的山;

内凡洞,内部深藏钟乳石天堂

不远处的情阳洞天,地表上看平平无奇,其实在它方圆10个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溶洞群,地表下,有近100余个形态丰富、保存完好的天然溶洞。问天洞,是这里的特色景观。阳光照射洞内便有了形状,它在洞内流转,我们彷佛看到时间在流逝,20多米的光束,在这里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理照射,更是溶洞千百年剧变成型的见证。

地表上,层叠的峰林,与坐落其中的乡村,又形成了另一番田园美景。村落之间看似相互隔绝、空间独立,却又阡陌交通、纵横交错。由于漂亮的村落与独特的地貌,这里也成为了我们“广州村”项目在荔波的第一个推荐选址点。

情阳洞天往东,经过一段溪流后,水渗入地下,散乱游走于灌木丛之间,经过3个洞穴口后,在架桥水源保护地出现。

而这并不是终点,它继续向东,在台村水库聚集。

与此同时,石磊寨的河流继续南下与台村水库支流汇聚,“淇江”就此诞生。

淇江沿岸都是星罗棋布的大小村落,沿岸北上有双江村、甲站,南下有地莪、联江、觉巩、联山湾等。

在这些山水相宜的乡村过田园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联江村的“渔隐野奢”也许有你想要的答案。

山林,河流,池塘、农田把这里包围,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颇有田园生活的韵味。

沿岸最大的河漫滩平原是联山湾村,由河水侵蚀、堆积而成,尧花水源保护地支流也在这里汇聚,地势平坦宽广,土壤肥沃,成就了荔波最美乡村之一,布依歌、竹筏游船、农田捉鱼等特色民俗文化统统承袭在这片平坝之中。

而河水在经历一番曲折后最终归于平静,在清水塘水电站处停住了脚步。

它会从地下暗层流向哪里?

我想,你知道荔波肯定是因为“小七孔”,在这条狭长的山谷里, 7公里的路程可以让你看到潭、湖、瀑布、水上森林等自然景观,这一切又是水的杰作,但,它从哪里来?

在卧龙潭,没有明显的水源涌进,水却似乎源源不断,其实这就是一个喀斯特地貌暗河出口。水流从西边、北边岩溶地区的地表河流、地表水渗入地下汇聚而来,成为卧龙潭。

如果说暗河出口是喀斯特地貌给我们的惊喜,那么它的季节性特征就是“意外”,暗河的水位、流量是不稳定的,旱季与雨季流量差数可达10倍或100多倍。

所以,卧龙潭的瀑布也会“停滞”。

毫无疑问,卧龙潭就是鸳鸯湖的水源。

鸳鸯湖是典型的喀斯特盲谷湖,在所有喀斯特地貌中,盲谷是很小的一种地貌类型,地表河流通过河床上的漏水孔转入地下,地表上的水流自然消失,导致地上河流终止而没有在地表形成出口的河谷,这种景观称之为盲谷。

鸳鸯湖往下走,就是上已定湖、翠谷瀑布、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等。

像瀑布这样的景观,是水流经过山地高处或从河床的纵断面上倾泻而下存在一定落差而形成的。

在大七孔终点妖风洞的山顶后,几个坍塌的洞穴口相邻排列,最远的洞距离妖风洞直线距离不过4公里,在它们洞底都有水流痕迹,甚至有水潭,溪流在这些洞穴系统中流动,最终在妖风洞又形成一个暗河出口。

而如果顺着洞穴继续往上,便可到达清水塘。

清水塘是大七孔的水源吗?

水电站在这里蓄水,是为了保证大七孔的水源充足吗?

把你的猜想留在评论区吧。

到这里,我们可以做一个小总结:

众多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是如何形成的?

我认为有两个因素必不可少,水和落差。

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地貌的过渡地带。

不过,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一条河在塑造着荔波的山水。

在你眼前的是苗岭山脉一角,佳荣镇的月亮山,是珠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源地,也是荔波樟江的源头。

在月亮山里,裸露于地表的河床清晰可见,丛林茂密生长,而脚底下若干条溪流,涓涓向南,汇聚成了樟江,荔波的母亲河。

在樟江上游,它叫水春,从水春村至荔波白岩峡谷,在全长13公里、首尾落差100米的流域内,水流是雕刻家,创造了险峰、峭壁、洞穴、急流、缓滩等二十九道峡谷景观。流至荔波县城白岩峡谷口后,樟江在这里孕育着荔波玉屏、朝阳镇居民,以及月亮湖湿地公园。但水的力量远不于此,它将继续蓄力,为荔波创造另一个秘境——捞村。

转过王蒙,樟江改名“打狗河”,音译至民族语言“曲折、蜿蜒”的意思,打狗河正如其名在巨大的山体前转了个近于90度的弯。

地壳运动使得山体抬升,打狗河水则不断下切侵蚀岩层,经历200米高差的蓄势后,打狗河冲出山体,捞村峡谷,就此形成。

而这里也是高原向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河滩地区成为当地居民的聚居地,峡谷的高耸让村民与外界的联系变得困难,但却给了他们优质的自然环境,温润的气候、干净的水质、无污染的土壤,满足这里的生态种植与养殖。

上谷顶的路很险,在峡谷悬崖边修路更险,但,当到达800米上的谷顶时,蓝天白云似乎触手可及,腾腾雾气置于脚下,此时此刻,你是否已经忘了继续猜想,到底是谁创造了这样的圣境?

在捞村峡谷东部,正是茂兰自然保护区,地球同一纬度地区留存最广、较为集中、原始的喀斯特生态系统。

水在这里塑造的地貌以尖峰林和尖峰洼地为主,景观形态主要包括尖峰漏斗、尖峰洼地、槽谷、盲谷等;以及隐藏于地表下的众多形态各异的溶洞。

由于喀斯特森林强大的蓄水功能,形成了森林滞留水与地下水所组成的独特水文地质二元结构,极大改善了地下水与地表水循环交替的条件,并拥有强大的涵养水源和水土保持的功能,这为动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完美的生态环境,比如,在这里已发现40余个植物特有种。

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也让这里经常形成云雾景观。

看,这里的日出云雾真的很美!

当然,有完美峰林造型和丁达尔光的加持,日落晚霞也毫不逊色。

说到这里,荔波的地貌地形结构、水源以及各地风光已经基本介绍完毕。

在荔波,小七孔并不是唯一,茂兰喀斯特也不神秘,而拥有神秘力量的水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奇迹,等待更多人来重新开启感受荔波山水的方式。

本文来源于视频:

0 阅读:36

琅烁聊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