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在玉溪丨江川滇瓦紫砂——陶器里的非遗之美

玉溪文旅 2024-05-14 22:24:43

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瑰宝,是时光流转中追寻的足迹,浩如烟海,熠熠生辉。陶器里的非遗之美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串联起城市的记忆和时代的脉动,它是凝固的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表达。

滇瓦紫砂,一款源自抚仙湖畔、星云湖边的“金砂”,似瓷非瓷,似陶非陶,似釉非釉,是具有金属质感的云南紫砂。其工艺厂就位于江川区螺蛳铺,手艺人守艺二十余载,古韵今风,用精美的器物实体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化阐释与魅力呈现的载体,是时代光华中的那一抹中国风,也是来自跨越时空的技艺之约。

采泥作坯,筑窑烧陶。巧手塑形,旗下三大产品体系:茶器、酒器、餐具,可登大雅之堂,可入人间烟火,可映市井繁华,因其温润如玉的质感和典雅大方的造型赢得人们的喜爱。“雨季的泥土柔韧性更好,空气湿度更适宜做大件产品,烧出的器物成品率更高。”这是滇瓦紫砂工艺厂负责人周昌二十多年匠心独运实践出的真知,也是滇瓦紫砂大件器物难烧制的原因。窑火不熄,匠心不灭,制陶的过程需经过多次的烧制和打磨,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和智慧,容器虽小,但足以容纳手艺人胸中乾坤,手艺人把文化自信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都藏在器物里,用双手书写未完之书。

文化铸魂,用好“家底”。文化共鸣,守好古滇文化根脉,用好古滇文化丰富“家底”。“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寻根觅源,古滇文化里的瓦文化就是滇瓦紫砂的根和丰厚家底。”周昌说道。慢工出细活,滇瓦紫砂深挖地域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并将其渗透到陶瓷器物中,从中华文化、古滇青铜文化中吸取文化故事和创意灵感,以江川李家山出土文物“编钟”“立鸟铜盖陶杯”“牛虎铜案”“鱼头权杖”,以及江川星云湖区域图、江川八景(奇峰叠翠、峭石温泉、古埂莲池、海门垂钓、东山晚眺、云集晓钟、蟠坤古洞、星湖夜月)为创意元素,创作李家山锤纹文创茶具西施壶、立鸟杯、牛虎铜案茶盘等文创系列产品,赋予器物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器物注入“灵魂”,让器物“开口”说话,通过器物把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让消费者因一段故事而爱上器物,或因一个创意而迷上器物,让器物不只是器物,是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共振。

元素转型,融合发展。守正创新,创新传播载体,实现创作元素现代化转型,打造新消费场景,提升非遗技艺消费空间,打造非遗“陶”空间,不断适应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文化体验需求,推动非遗技艺和现实实用性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变与不变“因材施艺”的有效方法,制作耀、泥绘、斑砂系列产品,创作黑耀仿古壶、羽觞壶、锤纹壶、如意壶、石瓢壶、茶罐、茶盘、酒杯……是工艺品也是艺术品,更是实用品,实现产品多样性和实用性兼具,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性,创作出不仅价格和用途都更日常化、亲民化的非遗产品,是传统的古法技艺与现代的核心创意的碰撞,是非遗文化年轻化的表达。

泥火之歌,活态传承。窑火正旺,滇瓦紫砂工艺厂绵绵用力,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从陶器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昌(市级)周昊(周昌的女儿),后浪推前浪,周昊正努力成为“新生代”传承人。非遗传承人从手艺人到守艺人转变,为非遗传承注入新鲜活力,不断“破圈”和走出“舒适圈”,寻找融合新时代发展的切入点和融合点,运用数字技术、科技力量、非遗展、网络直播等方式不断延伸非遗产业链,提升非遗整体产业价值,唱响泥火“正青春”之歌,让陶器在新时代绽放光彩,尽显非遗之美。

通讯员 普梦媛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校对 李娇蓉

审核 童文文

终审 张敏

0 阅读:5

玉溪文旅

简介:发布玉溪市文化和旅游相关资讯及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