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和1万亿日元的教训:中日支线客机的两条不同道路和不同结局

蓉城沧桑大叔 2024-05-06 23:19:40
近年来,随着全球航空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自主研发的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也崭露头角,成功进入国际国内市场并获得了良好的口碑。截至目前,订单量已突破560架,向全球用户交付13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1300万人次。与此同时,日本的支线客机项目SpaceJet却在历经多次波折后宣告流产。为何同是支线客机,两个项目却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背后的原因。

在SpaceJet飞机立项的2003年,日本经济位居世界第二,科技发展迅猛,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当时,日本自认与美国的关系也颇为友好,三菱也自信能够轻松获得美国联邦航空局的FAA认证。在这种背景下,三菱踌躇满志地启动了SpaceJet项目,最初预计只需花费500亿日元,利用5年时间就能全部完成研制工作。

据了解,三菱 SpaceJet飞机全长35.8米,翼展29.2米,最大起飞重量42.8吨,可载88人,由两台普惠 PW1200G 发动机提供动力,航程为3778 公里,巡航速度为 0.78 马赫,相当于931 公里/小时。其整体性能和参数与我国的支线客机ARJ21相当,均属于中等运量级的支线飞机。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耗资超过1万亿日元,前后耗时20年后,日本最终宣布放弃了该项目。2023年3月8日,编号为JA23MJ的首架原型机在美国华盛顿州摩西湖机场,于众目睽睽之下,这架飞机被彻底拆毁,也宣告了项目的终结。

SpaceJet项目失败后,全球航空爱好者纷纷探究其失败的原因。大多数人认为,项目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三菱过度追求国产化。您没有听错,就是过度的国产化。这无疑给了那些曾嘲笑我国ARJ21和C919是“组装机”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初,日本民众过于自尊,认为仅仅是一款支线客机,如果做不到完全自主研发,就不足以展现日本的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三菱公司在舆论压力下,加上对自身研发能力过度自信,在项目初期便宣布要打造一款100%的国产飞机,所有系统和零部件都全部研制,不依赖外国产品。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的难度和风险。

事实上,在当时,日本研制客机,无论是引进发动机还是采购其他的零部件,国际条件都比我们优越得多,日本放着这些优越的条件不用,却去强调自主研发,似乎是有自信、有骨气的体现,也很对普通民众的胃口。但这种过度国产化的策略导致SpaceJet项目在技术层面遇到了诸多困难。

比如三菱公司原计划是在整架飞机上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但在2009年9月,因为搞不定相关的技术,又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降低至10%至15%,且主要用于机尾。即使是常规的铝合金材料,也存在不合格的问题。比如神户制钢所发生的造假案,其中就涉及到提供给SpaceJet飞机的一些组件所使用的铝材,由于产品强度和耐久度数据作假,材料并未过关。

管中窥豹,飞机的研发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无数的零部件和技术。将这些部件组装、集成并调试至最佳状态,并确保达到飞机的设计性能和安全标准,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一切从头开始,时间和进度的压力、成本的增加以及技术难题的解决都将变得异常困难。

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像巴航工业和庞巴迪那样牺牲自己的核心价值;要么就像我们的ARJ21和C919那样,依托自身优势,通过国际合作加速研发进程,确保飞机能够以成熟可靠的技术先期投入市场。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大家共同盈利,通过商业运营逐步回收前期投资,同时引进学习、消化掌握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培养自己的供应链和技术人才,依靠不断的实践和持续优化,最终实现国产替代进口。

然而,日本未能意识到其自身并非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处处受制于美国,缺乏独立决策的能力。其国土面积的局限性导致国内市场需求较小,订单量不足以为其持续的研发活动提供足够的支持。

此外,日本缺乏全国上下的一致支持和配合,又因盲目自大而不愿选择正确的道路。因此,日本SpaceJet飞机项目面临的局面只能是预算不断超支,科研人员频繁流失,直到耗尽1万亿日元,历经20年的风雨飘摇,项目最终彻底流产。

我国一直注重战略布局和时机把握。得益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我们抓住了机遇,依托完整的供应链和成熟的工业化水平,在民航飞机制造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西飞、沈飞、成飞等单位的紧密合作,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引进,以及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为ARJ21和C919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切成果的取得,并非源于空洞的豪言壮语,而是源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如今,我国技术人员攻克了大涵道比发动机、超临界机翼、复合材料、航电、机载系统等多项技术难关,建立了民机设计、适航认证和技术验证体系,期间还获得了大量发明专利,已经掌握了民机产业5大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填补了国内航空工业的多项空白。

ARJ21和C919的成功商用,同时也带动了我国先进动力、现代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集群性突破,使得我们的制造业得到巨大延伸和拓展,更是我们增加就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良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失败和我国的成功告诉我们:科技项目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技术水平,更需要在合作、实践和创新中稳步前行。

中国的ARJ21和日本的SpaceJet这两个项目,都将成为未来航空产业发展的有力案例,既给我们警示,也教会我们如何在竞争中谦虚求实,以实际行动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的突破。

3 阅读:1251

蓉城沧桑大叔

简介:分享、学习科技资讯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