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二帝因何而死?(上篇)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1-19 12:01:25

了解清史的都知道大清的太祖皇帝是努尔哈赤,但努尔哈赤并没有建立大清,而是建立的后金,称天命汗。皇太极在汗位上10年的时间,在得到制诰之宝后在众臣几次请求后,正式登基称皇帝,建立大清王朝。虽然努尔哈赤没有正式建立大清,但是仍旧是实至名归的大清太祖皇帝;因为他十三副甲胄起义,先是将整个建州女真统一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将海西女真四部、野人女真收入囊中。

正是因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让皇太极站在父汗的肩膀上成就大业,得以称帝。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一直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大清一共12位皇帝。

向来皇帝去世时,满朝文武最关心的莫过于新帝人选究竟是谁?至于皇帝去世的缘由已经不是最关心的事情,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看一下大清十二帝究竟因何而死?

康熙是被毒死的吗?

雍正当真被吕四娘砍了头颅而死吗?

嘉庆帝是被雷劈死的吗?

.....

01太祖皇帝被袁崇焕炮轰而死的吗?

天命十一年八月,袁崇焕派了使者前来后金参加努尔哈赤的葬礼,顿时引起后金上下的不安。袁崇焕是天命汗的仇人,却派人来参加努尔哈赤的葬礼,当真是出于好心来祭奠?

当然不是!

袁崇焕并不是诸葛亮,“卧龙吊丧”,自然不会去跟大明王朝的死对头后金握手言和!也并非是对一代枭雄努尔哈赤的死感到惋惜,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确定努尔哈赤究竟是不是真的已经去世?因为努尔哈赤的去世与否直接关系到袁崇焕的下一步行动。

确实如袁崇焕所愿,努尔哈赤确实去世了。

那么,努尔哈赤究竟是怎么去世的呢?

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太祖努尔哈去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汤泉疗养,疗养完后回盛京,结果在回盛京的路上便病逝了;另一种说法是,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攻打宁远城时,遭到袁崇焕的炮轰,当场身受重伤,没有救过来便去世了。

努尔哈赤当真死于袁崇焕之手?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亲自率领后金军主动发起了宁远之战。此时的宁远城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袁崇焕的手里也只有2万人,但袁崇焕没有退路,也没有打算退缩。而努尔哈赤有13万大军,若是单看人数的话袁崇焕必败。

然而袁崇焕并没有畏惧逃走,而是鼓舞宁远城的将士们坚守宁远城,更重要的是袁崇焕的手里有11门红衣大炮,是从葡萄牙采购来的,威力巨大,是当时最先进的火炮;给了后金军非常沉重的打击,是后金军最大的障碍。

根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记载:

“时天寒土冻,凿城破坏而不堕......枪炮药罐雷石齐下,死战不退,满洲兵不能进少却。次日复攻之,又不能克,乃收兵。二日攻城共折游击二员、备御二员,兵五百”

威力巨大的红衣大炮让后金军举步维艰、损失惨重,作为后金军的统帅努尔哈赤是否受到威胁呢?在《袁崇焕列传》中提到了宁远之战:大炮打死了数不清的敌人,而且还击中一“黄龙幕”;后金军只好用皮革裹着尸体,嚎啕大哭赶紧撤退。

在《明熹宗实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后金攻宁远城的时候,明军炮轰了一“大头目”;后金军便用红布直接裹着这个人赶紧撤退了,一边撤退一边哭。

能够让后金军如此着急、痛哭的,莫过于努尔哈赤;

不过宁远之战后,努尔哈赤又亲自率领后金军前去征讨蒙古喀尔喀部;因为明将毛文龙进攻马鞍山,努尔哈赤不得不回援;五月,科尔沁贝勒奥巴来到盛京,努尔哈赤为了表示重视亲自出城迎接。

可见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并没有直接战死沙场。

不过南征北战一生的努尔哈赤居然被一进士出身的袁崇焕击败,此事让努尔哈赤耿耿于怀;而且在宁远之战后,袁崇焕还曾派人到后金军营帐冷言讥讽:

“老将(按:指努尔哈赤)横行天下久矣,今日见败于小子(按:指袁崇焕),岂其数耶!

宁远之战的失败,让努尔哈赤心郁难解;再加上宁远之战后不久便亲自率兵征讨蒙古,如此长途跋涉的奔波,让努尔哈赤的旧病复发,以至于久久不能痊愈。七月份前往汤泉疗养时病情加重,毕竟此时的努尔哈赤已经68岁,年迈体弱,再加上精神上的打击,导致其身患毒疽,很快便病逝了。

02皇太极“无疾而终”?

正当大清如日中天、入关夺取中原指日可待时,1643年八月初九,大清的第二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却突然去世。皇太极去世的毫无征兆:

在皇太极去世这一天的早上皇太极还跟王朝一样来到崇政殿,一如既往地处理政事,端坐书案,并没有任何不舒服;但是在当天晚上亥时(九点到10点),皇太极突然闭上了双眼,年仅52岁。正因为皇太极走的太突然,并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究竟要将皇位传给谁,所以大清迎来了第一次储君之争,年仅6岁的福临捡漏上位。

关于皇太极的死也是说法不一,在朝廷的官方史书中记载的非常含糊,只是说了皇太极去世的时间,其他的并无记载。

皇太极很可能是死于心血管疾病,根据《清史稿》的记载,皇太极的身体肥胖,而且“寒而不慓”。而且据说皇太极过了中年以后身体是越来越胖,他一酷爱两匹马,一匹是大白,一匹是小白。但是因为身体缘故即便是骑着大白,一天也只能走五十里路,可见皇太极的肥胖程度

而胖人最有可能得的就是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在那个年代,即便是贵为九五之尊,也难逃病发而死的命运。而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其实从崇德五年开始,便染疾,而且经常复发。

崇德五年七月,皇太极亲自率兵攻打锦州,但锦州之战开始不久皇太极便卧病在床。而且皇太极这病来的非常突然,御医建议皇太极前往汤泉辽阳。

崇德六年八月,清军围困锦州已经一年多的时间,明将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马上就要到锦州城;皇太极便打算亲自坐镇指挥,调集各路人马,原本是定八月十一出发前往锦州;但是皇太极突然流鼻血,而且怎么都止不住流血;使得出发的日期一拖再拖。

锦州之战中皇太极生擒洪承畴,战事刚有好转,盛京又传来了宸妃海兰珠病重的消息;了解皇太极的都知道海兰珠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为了见海兰珠最后一面,皇太极日夜兼程,终于赶回盛京,但终究没能见到海兰珠最后一面。

海兰珠的死,让皇太极悲痛欲绝,几乎不吃饭不睡觉,以至于晕倒多次,吓得满朝文武大臣都乱了手脚。

哪怕是多日后,皇太极仍旧沉浸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海兰珠的去世让皇太极的身心受到了极大地伤害,从此以后皇太极的身体便总是出各种问题,皇太极其实对自己的身体也有预感。

崇德七年,皇太极旧病复发,而且比之前更严重;甚至用大赦天下的方式来祈求上苍眷顾。朝廷上下的事情皇太极也不再“事必躬亲”,为的就是好好养病。

崇德八年,皇太极身体不适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连群臣的新春贺朝都给免了。三月皇太极再一次因为身体不适而大赦天下;四月皇太极前往寺庙祈福;

之后的一段时间,皇太极的身体似乎得到了缓解,身体也不再频繁地发病,所以皇太极去世的时候便有了“无疾而终”的说法。

03顺治帝出家?

顺治帝是满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年仅6岁登基。顺治帝之所以能坐上皇位,其实是睿亲王多尔衮以退为进的一种策略,毕竟若多尔衮坚持与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比多尔衮年长三岁)争夺皇位的话,八旗之间必定不安稳。多尔衮虽然有野心,但他并不想承担这样的罪名。而以退为进扶持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对于多尔衮而言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毕竟除了皇上的名号外,多尔衮掌握着大清的实权。

在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之前,顺治帝一直都是一位傀儡皇帝。

在满清入关迁都北京之前,因福临年幼与生母孝庄同住。

但是在满清入关以后,随着多尔衮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便不再那么忌惮顺治与孝庄,以及坚决拥护顺治帝的两黄旗大臣。不仅不让顺治帝学习汉语,而且不让顺治与生母孝庄见面,顺治帝经常是好几月都见不到生母一面。

在多尔衮的威压之下,顺治帝不仅养成了暴躁的性格,而且与生母的感情也越来越淡;再加上一直有多尔衮与孝庄之间暧昧不清的说法,以至于后来即便是多尔衮去世,孝庄母子之间仍旧有着很大的隔阂。

孝庄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人,为了大清,也为了科尔沁草原,顺治帝不得不迎娶自己的亲表妹孟古青,这是顺治帝第一位皇后。但是顺治帝痛恨包办婚姻,更不喜欢善妒、奢靡的孟古青,所以一气之下便不再入后宫,仅两年的时间顺治帝的身体便消瘦了不少。

孝庄不得不同意顺治帝废掉孟古青的皇后之位,但也没有让顺治帝自己选择继后的人选,而是又从科尔沁草原挑选了一位嫁给顺治帝为后,这便是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

顺治对所有博尔济吉特氏女子都不喜欢,其实归根结底是不喜欢母亲对自己婚姻的安排,所以顺治帝所有博尔济吉特氏妃嫔都没有怀孕生子。

后来顺治帝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爱的董鄂妃,对于顺治帝而言董鄂妃不仅仅是自己的宠妃,更是自己的精神支柱。在偌大的后宫之中,顺治帝唯一能诉说心里话、理解顺治帝的人便是董鄂妃。

甚至为了董鄂妃不惜与生母孝庄作对,而董鄂妃成了母子二人斗法的牺牲品,先是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夭折,两年后董鄂妃病逝。

董鄂妃的病逝,让顺治帝彻底失去了精神支撑,悲痛欲绝;为了防止顺治帝寻短见,孝庄派人日夜看着顺治帝。结果董鄂妃去世仅几个月后,顺治帝追随而去。

而且顺治帝的去世得非常快:初一发病;到了初六便病重,初七的凌晨去世。

关于顺治帝的死只有11个字的记载,至于死因并没有说:

“丁已,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

关于顺治帝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顺治帝死于天花,另一种说法是顺治帝压根没死,而是出家当了和尚。

根据礼部侍郎王熙在《年谱》中记载,顺治帝是死于天花。王熙虽是汉臣,但却是顺治帝心腹,顺治帝非常信任王熙,在自己病重时,与王熙商量储君人选,并且让王熙草拟遗诏。

《年谱》中记载:顺治帝从初一开始发病,之后每天王熙都会前往养心殿给顺治帝请安,在初六的时候顺治帝病情加重,顺治帝便对王熙说:“我患痘快要不行了,你要仔细听我说的话,赶紧草拟诏书。”

在顺治朝兵部主事张宸的《青集》中也记载了顺治帝的死:初二的时候顺治帝前往悯忠寺看太监吴良辅剃发出家;初四的时候诸位大臣入宫给顺治帝问安,才知道顺治帝的身体的不适;初五的时候宫里都贴上了宣神对联,内大臣们都神色慌张;初七,朝廷大赦天下,并且下旨民间不要炒豆子,不要燃灯,才知道皇上染上了天花。

茆溪行森是顺治帝非常信任的一位和尚,顺治帝在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要茆溪行森和尚主持自己的火化。顺治去世后四月十七,茆溪行森赶到京城,在寿皇殿将顺治帝遗体火化。这件事情记载在,茆溪行森徒弟们整理编纂的书中——《敕赐圆照节溪森禅师语录》。

至于顺治帝出家这种说法,其实跟顺治帝生母孝庄下嫁多尔衮一事一样,都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而已。

04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

康熙皇帝年仅8岁登基,在皇位上长达61年之久,69岁去世。其实也算得上是高寿而终,之所以会对康熙帝的死因产生怀疑,无非就是对雍正皇位来的是否名正言顺的一种质疑。关于康熙帝的死有两种说法:

康熙是自然病逝的

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雍正给康熙喝了一碗参汤,不久康熙便去世了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上,69岁的康熙在畅春园去世。在《清圣祖实录》中关于康熙的去世记载的也非常简单:

十一月戊子,上不豫,还驻畅春园。甲午,上大渐,日加成,上崩,年六十九,即夕移入大内发丧。

就是这简单的几句话背后,却是一桩悬案:康熙的遗诏中究竟写的是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

自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胤礽被废开始,九子夺嫡之争便愈演愈烈。九位年长的皇子之间明争暗斗,最终夺嫡的结果是“天下第一闲人”皇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而非有“八贤王”之称的胤禩

虽然胤禛遵从遗诏登基,但是九子夺嫡之争并未彻底结束,因为雍正夺嫡最棘手的敌人仍活跃在朝堂之上——八爷党;雍正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彻底除掉八爷党:皇八子胤禩与皇九子胤禟圈禁而死。

在八爷党被除掉之前,胤禩等人一直在明里暗里跟雍正作对,到处散布雍正的坏话。而雍正“弑父篡位”的说法,便是八爷党的作为。

康熙年仅8岁登基,一生兢兢业业、劳碌奔波,活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收台湾、退沙俄、亲政噶尔丹....到了知天命的年纪终于可以享享清福,先后六次下江南,但是九子夺嫡之争开始,康熙将胤礽两立两废,终究没能扶上皇位。

而其他的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让康熙非常伤心,难免心情郁结,疾病缠身。

《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四十七年冬,康熙的身体大不如前,卧病在床。具体的症状是:晕眩、手脚浮肿、心悸,而且手不停地颤抖,头还来回的摇动;甚至右手有一些不听使唤,这样的症状非常类似于中风偏瘫。

其实康熙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诸位皇子为了储君之位如此,康熙太过伤心;也更加担心皇子们会将大清王朝搞得一塌糊涂,在此之后的时间,康熙便一直疾病缠身;但即便是如此,康熙仍旧是夙兴夜寐,处理朝政。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南苑行猎,得了风寒,出现了类似肺炎的一些症状;此病来势汹汹,虽然康熙即刻赶回畅春园养病,虽然短暂好转,但是十一月十三日突然去世。

在康熙病重时,下旨皇四子胤禛代替自己前往天坛祭祀。

单看代替康熙天坛祭祀一事,便可以看得出康熙对胤禛的信任;而皇十四子胤禵正在西北与罗卜藏丹津周旋,便可见康熙的心意。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去世这天,曾先后三次召胤禛入乾清宫问安。

根据康熙去世前的症状来看,康熙很可能是死于长期的心脑血管疾病,再加上肺炎来势汹汹,对于一个已经69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是致命的,毕竟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

康熙的猝死,难免会让有心之人利用,议论纷纷,以讹传讹。

因篇幅有些长,所以便将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述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清圣祖康熙帝的死因;下篇则讲述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与溥仪另外八位皇帝去世的原因。

1 阅读:277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