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研学助力大连黑石礁滨海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保护

海天融合 2024-04-06 13:34:49

(中国时事新闻网大连中心主任张添强 源自亲水讲师团)

2024年3月31日上午9点到11点半,在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国家级地质公园附近海域,一场别开生面的“自然科普&生态环境百科探秘”公益活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这期生态环境科普活动,旨在带领青少年们在滨海湿地现场,探索发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相关元素,培育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地质科学的兴趣。来自“大连导师妈妈公益志愿者”团队的20余名孩子及其家长们合计50余人共同参与了此次公益行动。

(共同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努力)

湖南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副会长、大连市西岗区科协“青少年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创教育团队成员、临澜环保公社创始人任增颖担任此次公益活动的全程指导老师。在黑石礁滨海潮间带里,孩子们的天性被充分释放出来。对海洋世界的兴趣,变成了一个个亲密接触的探究。

大连黑石礁地质景区,隶属于大连滨海国家级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边海域基岩为石灰岩所组成,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10亿年前形成的岩溶景观,遍布岬湾之中。大连著名的“海蛎子”及其他一些生长在礁石上的贝类如海红等,就生长于基岩海岸,因此黑石礁又被称为“牡蛎礁”。

牡蛎礁作为重要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目前在大连所辖各个海域的潮间带和浅水潮下带仍然有着广泛分布,尤其是大连南部海域更加需要重视。其主要的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于能为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而且还能保护海岸线免受侵蚀,减轻海洋灾害损失。

大连黑石礁景区海岸线曲折多变,涨潮时黑礁石在水面或隐或现,神秘莫测,枯潮时兀立于滩面,宛若“海中石林丛生”。这些基岩上遍布着天然牡蛎、贻贝、藤壶等海洋生物。

在此次公益科普活动中,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首届自然亲水教育讲师团”成员任增颖按照课件设计的内容,分别从大连的常见海洋藻类植物,海洋贝类,海洋地学,以及滨海潮间带常见鸟类等相关领域进行了相应指导讲解。孩子们全程处于兴奋状态,对大自然的热爱,从与自然亲密接触开始。上山下海,“玩”的不亦乐乎。在“玩”中“学”,是比较容易让孩子们感兴趣的途径。

海麻线,石莼,裙带菜等等常见的藻类,和外来入侵海洋红藻具孔斯帕林藻纷纷映入孩子们眼帘,一些外来物种繁殖能力极强,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海洋贝类从孩子们常见的“海鲜”开始讲起,大家积极参与相关环节。

(外来入侵物种海洋红藻具孔斯帕林藻)

在中国的典型滨海湿地类型中,强调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和复杂的生态系统。然而,牡蛎礁生态系统,目前仍然在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的盛名掩盖之下,显得比较寂寥,公众认知度较低。为此,任增颖决定以大连滨海湿地牡蛎礁生态系统保护为己任,她已经运作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地内的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对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做了相关的现场调研及宣传、科普活动。

(为保护牡蛎礁生态系统,共同呼吁)

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地处于辽东半岛最南端,大连市东南沿海地带,公园由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岸和旅顺口四大园区组成。作为国家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任务,是要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续利用的区域。

此次自然科普研学过程中,任增颖特别带领孩子们体验了探秘自然的快乐。在黑石礁地质公园,每个孩子们都变身“爬山达人”,寻找着各类海蚀地貌。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柱,海蚀平台等自然景观现象,成了特别深刻的记忆。

(天然牡蛎壳变成藻类生长基地)

(探秘海蚀洞)

有关大连滨海地带的鸟类,任增颖给孩子们强调了我们冬季及春季常见的海边的鸥,黑石礁附近海域是黑尾鸥。

在大连自然博物馆里,孩子们在不同的展区,观看了海洋植物、海洋哺乳动物、海洋鱼类、滨海湿地鸟类等等不同类别的标本。任增颖重点讲解了滨海湿地鸟类,孩子们听得认真入迷。2024年4月1日,是国际爱鸟日。孩子们的新一轮鸟类保护序列就从我们的自然科普研学拉开了。

(孩子们在馆里看鸟类)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识是带动大众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

“同一片海洋,同一个家园”,未来可期。今后我们将立足青少年科普,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努力。

1 阅读:10

海天融合

简介:海纳百川之中! 由于工作需要仅提供()投稿发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