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李克农密电陈毅,请他帮忙找一位同志: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十柒历史趣事 2024-04-29 08:00:52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上海解放第三天,李克农密电陈毅:不惜一切找到李静安同志

1949年5月30日,上海已经解放3天,就在大家沉浸在重获新生的激动时,陈毅将军接到了李克农同志发来的一封密电。

这封密电十万火急,电报中,李克农同志拜托他务必找到一位同志。

他说这位同志极为重要,如果人活着,那就派靠谱的同志接人到北平,如果牺牲了,也一定要找到这位同志的遗体。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他的这份嘱托,

李克农同志时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他要找到的同志,想必是情报前线的同志。

那么,这位同志究竟是何许人也?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后来大家找到他了吗?

l 寻找李静安

李克农同志要找的这个人,名叫李白,那时用的化名叫“李静安”,他是一名活跃在情报前线的同志。

至于,上海解放才3天,他为何惊动了李克农和陈毅同志,这就要从辽沈战役时说起。

1948年9月,就在辽沈战役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上海的情报工作同志获悉了大量重要情报。

其中,最重要的是老蒋计划调遣部队登陆葫芦岛,意图夹击赶往锦州的林帅部队。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上海的领导同志决定启用李静安同志,协助部队作战。

此前,李同志因为被国军注意到电台,“静默”了3年时间。

重新回到工作的他激动不已,电台启用后,电波从未中断过,源源不断地输送重要情报。

也正是有他的协助,战士们在辽沈战役中打出了相当漂亮的一仗,那就是塔山阻击战。

他所传送出去的情报,一字万金,每一份电报都关乎着成千上百万群众、战士的性命。

例如,淮海战役期间,黄维兵团为何能如此快地被击溃。

有一部分原因是他的电台,为部队提供了黄维兵团具体组成,还有他们动向。

不仅如此,还有国军在长江一带的防务,江阴要塞布置了多少兵力。

从这些情报来看,便能够理解,身为情报部部长的李克农同志,为何决心不管遭遇了什么,都要把他找回来。

就在他继续传递情报时,中央同志与他都不知道,危险正在逼近。

国军情报部门的新负责人毛人凤,给上海方面调去了一个狠角色,叶丹秋。

此人被毛人凤称为“金耳朵”,接到调任命令前不久,他刚刚破获了我方的北平地下党总电台。

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番操作,让北平、西安等地区损失惨重,整个北方地区的解放活动陷入了被动状态。

这个叶舟秋,原本是北平电监的科长,非常了解无线电技术。

抵达上海后,他就运用电台测讯车,日夜检测,绝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很快,他确定了李同志发出电波的具体位置,并立刻带人准备抓捕。

1948年12月30日,就在李同志继续工作时,国军浩浩荡荡闯进他家中,将其直接将人给带走了。

被关监狱日子里,他坚持不泄露任何一份情报,守口如瓶。

哪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他也从未屈服过一次,特务们拿他没办法,只能将其关在死牢里。

从那个时候起,他便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原本那些特务想直接处理掉他。

但因为局势发生了变化,他才暂时存活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才能和意志,也曾让一些特务佩服不已。

被称为“杀人魔王”的特务头子毛森,在他的回忆录中曾写过一段回忆。

他回忆当年负责军统电讯的大特务,姜毅英,她是戴笠的老乡。

抗战时期,因为她多次破获日军的关键情报,而被升为少将,是国民党内部唯一一名女少将。

当年李静安被抓后,同为电讯专家,她对李同志十分佩服。

李同志到底厉害在什么地方,除了汇报重大情报,长时间未被发现,还有他极其高超的隐蔽手段。

当局很早就关注到了他的电台活动,因此,比起以往他更加小心翼翼。

他使用电台时的用电负荷从75瓦,最后降到了7瓦,而且这样一番操作下来,石家庄、陕北等地依旧能获取清晰的电报。

姜毅英作为同行佩服不已,认为他是个奇才,甚至有意为其说话,希望把李同志收买过来,为军统所用。

然而事与愿违,下野的老蒋缩在复兴岛,他下达了一道命令,对李静安等同志处以极刑。

1949年5月7日,他与11名同志一起英勇就义,那天正好是他39岁的生日。

1949年6月19日,经过20天的搜寻,上海全市公安民警,终于在戚家庙背后的土坡上,找到了烈士们的遗体。

他们牺牲时,距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在黎明前夜这群战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作为一名情报工作者,李静安同志很清楚,他们随时都有被捕被杀的风险。

可他为何仍义无反顾地做了?他曾经又立下过哪些功绩?

l 黎明前夜

1949年5月30日,李克农同志亲自打电话给上海市长陈毅,请他务必找到一位同志,李静安。

他为何如此看重这位同志?还要从12年前,他亲自点名要人跟他去上海工作说起。

说起李克农同志,大家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特工之王”的称号。

他的手下可谓人才济济,而李静安同志正是其中一员。

李静安同志原名李华初,在他39年的生命中,他曾拥有多个代号,“李白”是最为人熟知的,李静安则是他生前最后一个代号。

1937年10月,就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展开后不久,李克农亲自点名要他一起去上海。

他们建设了秘密电台,由此形成了中央与上海地下情报组织的联系。

李克农为什么要点他,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组织里不可多得的无线电人才。

他15岁便成了共产党人,2年后跟随毛主席参与了秋收起义,20岁加入红军。

在前线时,他作战勇猛,很有头脑,曾经立下过不少功劳。

因为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再加上人很年轻,24岁时,他被派去了瑞金工作。

他在瑞金的主要工作,就是进入新建立的无线电学校学习,从那时起,他就与无线电结下了深厚的关系。

1934年10月,迫于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那时,他已改名为“李白”,被派往第5军团,担任电台台长。

第五军团正是在宁都起义的一支国军部队,经改造后,他们已经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红军部队了。

以往国军配备装备都比红军精良,因此,他们很快就成为红军队伍中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这一条件也让他们一直承担了最为艰巨、困难的任务,那就是成为阻击敌人的后卫。

那时,李同志就曾对负责电台的其他战友说过,只要人在,电台就在,电波就决不能中断,他用一生成就了这个誓言。

1939年10月,抵达上海的两年后,组织上派来了一名同志,名叫裘慧英。

组织希望她与李同志组建一个假家庭,掩护李同志完成一项极为机密的任务。

那时,裘同志才23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她原本要去驻扎江南的新四军,但组织却要求她到苏州河畔和李同志碰头。

她心里其实很不愿意,只不过组织的命令只能服从。

见到李同志的第一眼,她印象很深刻,那个人长得高瘦,模样很清秀,但唯一不好的是穿着长衫。

她跟组织来的同志说,长衫是资本家才穿的,她怎么能和一个资本家住一起呢。

领导同志笑着说:“我们现在在上海,李白同志的职业是职员,你想让他穿军服,还是搭条毛巾当苦力?”

讲到这里,裘慧英同志明白了,后来她跟李同志去了上海配合工作。

在日常的工作中,她对这位聪明而勤劳的同志产生了好感,两人逐渐产生感情,1940年,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上海的情报工作很艰难,他跟特科的涂作潮同志一起,开了家无线电公司。

白天,他是公司的账房先生,晚上,他才回归真实的身份,作为谍报员,为全国各地的部队传送情报。

抗战期间,上海的情况相当复杂,那里已经成为世界上相当有名的间谍中心。

英、美、苏,国内的中共和国民党,都有情报人员在当地工作。

不仅如此,当地还有大量的商业电台,为国内的商家提供及时的商业信息。

但大家的生存空间一直被日军不断缩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悍然占领了英美租界,加大了侦查电台的力度。

一直小心谨慎的李同志,也在那个时候遭了殃,受了很多酷刑。

但他坚称自己做的是商业电台,日本人拿他没办法,专门把东京的专家请来,结果一无所获。

后来潘汉年亲自出马,将他救了出来,随后,他应组织要求,转移到了淳安。

在那里,他遇见了国军少将顾高地,那时的顾高地已经对内部失望之极,与中共建立了密切联系,认识了潘汉年。

尤其在被日军抓捕获救后,这种情绪达到了顶峰。

经潘介绍,李同志顺利在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就在国民党的心脏处,向外源源不断输送情报。

由于,机构的极机密性,当年特务根本不敢来问情况,所以1944年到1948年这4年间,是李同志工作生活最为顺畅的日子。

但很快,情况急转直下,李同志的生命在仅在1年后戛然而止。

杀害李静安同志的凶手到底是谁,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l 永不消逝的电波

1949年5月7日,李静安同志与其余11名同志被国民党杀害。

1年后,杀害烈士们的凶手才终于被捕,这名刽子手到底是谁,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9年6月19日,经过昼夜不断地搜索,陈毅将军终于找到了李静安等同志。

他们的遗骸被敌人埋在了戚家庙的深坑中,李克农同志得知后悲痛欲绝,陈毅将军发誓,他一定要找到杀害烈士们的凶手。

烈士们被安葬的同时,当地成立了专案组,他们很快发现了蛛丝马迹。

他们找到了上海电监科,这原本是属于原国防部二厅的科,但实际上它是挂在军统下面的直属单位。

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监视和破坏组织的电台,要查明真相,必须找到这个科的工作人员。

很快,一名上交军用通讯器采的中年男子提供了线索。

经坦白,他叫李树林,与电监科的人员来往密切,知道很多内幕,并提供了一份人员名单。

此外,同志们还发现了两份原保密局的密电远见,其中正好写着他们准备审讯李静安同志的计划。

在陆续审问多名电监科成员后,同志们有了新目标,那就是抓住特务徐鸣秋。

这名特务曾经整理过审问李同志的笔录,他应该相当了解那时的情况。

1950年7月23日,徐鸣秋被捕后,他交代破坏李同志等人电台的主谋,正是叶丹秋。

就在大家为如何抓捕叶丹秋发愁时,一封实名检举信送来了及时雨。

华东方面有一位干部表示,他们在修建昆山广播站时,有一名叫陈宇琛的人无意间透露了自己的过往。

他称自己曾经参与了破坏李静安同志电台的行动,这位干部劝他赶快自首,争取从宽处理。

但他态度坚决,拒不自首,无奈,他便写下这封信,请上海市内的同志们想办法抓捕。

1950年9月3日,同志们逮捕了陈宇琛,对于自己的罪行他供认不讳,他还透露不久前叶某曾去昆山找过自己。

上海解放后,叶丹秋便回了老家苏州,住在情人家中,自己则去做广告生意过活。

根据这些线索,叶丹秋这名主犯也很快落网了,同样的,他也承认了自己的罪行,还具体交代了当年抓捕李同志的细节。

抓了这么个大人物,本来他是很高兴的,但没想到李同志的嘴就跟焊死的铁门一样,什么都不透露。

这可把他们都气坏了,对他施以了各种酷刑,但这个人的意志像是钢板做的一样,坚不可摧。

原本,李同志的监狱生活环境很差的,这就要提到曾经为其说情的国军唯一女少将姜毅英。

她舍不得李同志这样的无线电天才死掉,便找到毛人凤为其求情。

李同志便从警备司令转到了南市蓬莱路的警察局看守所,那里被关的犯人极少被处理,生活条件也好很多。

1949年5月7日,李同志甚至和他的革命伴侣,裘慧英同志见了一面。

裘同志对当年那一幕场景,仍记忆犹新,根据李同志写来的信件,她抱着孩子来到了约定地点。

她就站在楼下,等着李同志出现,而李同志不能出来,只能在狱友的帮助下,站在铁栅栏边的小窗口,看母子俩一眼。

他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郑重地做了几句嘱托。他说,天快亮了,他日夜期盼的胜利即将到来。

如果他能回来与她们团圆,这是最好的结果,如果不能,他要裘同志忘了他,跟其他百姓一样,好好生活下去。

没想到,李同志一语成谶,倒在了黎明前夜。

在记录老蒋逃离大陆前的最后一段时光里,他下野后心情烦闷,已决心离开大陆,遂去奉化为母亲扫坟。

族长陪同他扫墓时,说他杀戮太多,日后恐怕老家会不得安宁。

谁曾想,他竟回答说自己就是心太善,杀得太少了。

自那以后,他陆续下达了多条命令,将被关押的同志全部杀害,李静安同志亦在其列。

1951年1月31日,破坏李静安同志电台的叶丹秋被处以极刑,其余参与破坏行动罪犯也得到了相应的惩罚,烈士们的英魂得以安息。

在李静安同志身后,20世纪50年代,以他为原型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

他的革命伴侣裘慧英同志,带着孩子们做革命汇报,把他的精神永远传播下去,他的红色电波确确实实延续到了今天。

2 阅读:166

十柒历史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