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时因叛军不得人心、实力不足且刘濞不信任武将而迅速败亡

史海撷英 2024-03-13 17:40:05

中国历史上中央和地方藩王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常见问题,这其实是一种历史惯性引发的。尽管说中央集权、废藩置县早在先秦时期楚国就已经开始进行,但是历史不只有潮流也有惯性,在引领潮流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惯性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西汉开始实行郡国并行制,西晋也进行分封制,蒙古的各大藩王更是踏遍亚欧大陆,明朝建国后也对朱家的人进行分封,就连清朝为了入关也封了“三顺王”,到最后以三藩之乱结束了分封的历史。

中央和地方藩王的关系其实也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具体体现。中央为了集权就需要削藩,而地方上的藩王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则进行反叛。由此出现了刘邦平定异姓王、七国之乱、八王之乱、蒙古各汗国之间的混战、靖难之役、宁王之乱、三藩之乱等等。在这些战事中,七国之乱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小”,看起来是规模浩大,可是几个月时间就结束了战争。

七国之乱不完全是刘濞挑起的,一个巴掌拍不响。

历史遗留下来的诸侯王问题

刘邦在秦末汉初打天下的过程中,由于政治原因,分封了异姓诸侯王,在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异姓诸侯王纷纷起兵叛乱或者被迫叛乱、逃亡。

刘邦先后平定了燕王臧荼、淮阴侯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的叛乱,到刘邦驾崩时,只剩一个异姓王,就是长沙王吴芮。

为了维护统治,控制边远地区,在平定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刘邦大封刘姓诸侯王,从以功劳封异姓王转变为以血缘亲属关系封同姓诸侯王。

汉初诸侯国示意图

刘邦一口气封了十位同姓诸侯王,分别是: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吴王刘濞(刘邦侄子,刘邦次兄之子)、楚王刘交(刘邦异母弟)、齐王刘肥(刘邦庶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第三子)、代王刘恒(刘邦第四子)、梁王刘恢(刘邦第五子)、淮阳王刘友(刘邦第六子)、淮南王刘长(刘邦第七子)、燕王刘建(刘邦第八子)。

同姓诸侯王之中,七个是刘邦的儿子,一个是刘邦远房的堂兄,一个是刘邦同父异母的弟弟,一个是刘邦侄子。

刘邦为了巩固统治,还与功臣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刘邦驾崩后,吕雉执掌政权,她在位时一方面大力打击刘邦的诸侯王儿子,另一方面又大肆分封吕氏族人为王,打破了刘邦的白马盟誓。吕后崩逝后,所封的吕氏诸侯王被功臣与皇族联手消灭,功臣与皇族拥立刘邦第四子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汉文帝在位时期,贾谊和晁错曾多次上书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但汉文帝未采纳。

朝廷削藩

汉文帝驾崩后,汉景帝刘启继位,晁错继续向汉景帝提出削藩,为此晁错特意写《削藩策》献给汉景帝:“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晁错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削藩会导致诸侯国谋反,不削藩,诸侯国还是会谋反。削了藩,反得快,灾祸小;不削藩,反得晚,灾祸大。

不久,汉景帝下达削藩令,因为诸侯王犯法,朝廷削去了楚王刘戊的东海郡,削去了吴王刘濞的豫章郡、会稽郡,削去了赵王刘遂的河间郡,削去了胶西王刘卬的六个县。

吴楚七国之乱示意图

削藩令下达十多天后,吴王刘濞领导的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刘濞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

晁错居然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汉景帝是和平年代长大的皇帝,根本不知战争为何物,更不愿意御驾亲征,之后汉景帝听从袁盎的建议,斩杀晁错。

朝廷削藩显然是刘濞反叛的主要原因,晁错说的对,不管朝廷削不削藩,晁错都会反叛。对此,后世《千百年眼》的作者张燧认为“汉景初年,七国后强,晁错之议曰:‘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愚则曰:亟削则必反,缓削则可以不反。濞以壮年受封,至是垂老矣,宽之数年,濞之木拱,则首难无人。七国虽强,皆可以势恐之也。错不忍数年乏缓暇,欲急其攻,而踯躅为之,身殒国危,取笑天下。俚语曰:‘贪走者蹶,贪食者噎。’其错之谓耶?”同样站在维护统一的立场上,政策倾向却显然不同。以战略学的眼光分析这种缓而待其变的设想,不能不承认其中内在的合理性。所谓“欲急其攻”,可能确实表现出历史的短见。

汉文帝纵容刘濞,刘濞与汉景帝有仇

汉文帝时期,刘濞的儿子刘贤进京,与刘启一起下棋时产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刘启用棋盘子失手打死了刘贤,当时的刘启还是太子。

皇帝的太子打死了诸侯王的儿子,这事闹大了,汉文帝派人把刘贤的尸体送到吴国去安葬,结果刘濞很生气,又派人把儿子的尸体送到长安安葬。“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以子故,验问实不病,诸吴使来,辄系责治之。吴王恐,所谋滋甚。及后使人为秋请,上复责问吴使者。使者曰:‘察见渊中鱼,不祥。今吴王始诈疾,及觉,见责急,愈益闭,恐上诛之,计乃无聊。唯上与更始。’于是天子皆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谋亦益解。”

刘濞自此二十多年不来上朝,在此期间,刘濞干的最多的就是暗中积蓄实力,准备谋反。

刘濞

刘濞并不感谢汉文帝对他的宽容,反而加紧准备谋反,如果汉文帝更进一步,当时就处罚刘濞,当时的刘濞并没有准备好,完全有能力快速拿下刘濞,不至于要等到汉景帝时期才爆发七国之乱。

刘濞有铸币权和制盐权,实力强大

七国之乱爆发前,晁错就料到吴王刘濞会谋反,刘濞统辖五十多个县,又因为儿子被汉景帝打死,假装生病不肯入京朝见,依照古代的法令应该杀掉,但汉文帝不忍心,反而赏赐他拐杖。

刘濞并不领情,比过去更加骄横过度,刘濞在吴国开采铜矿铸造钱币,又煮海水制盐,还招揽天下亡命之徒,谋划叛乱。

汉朝初年,允许私人制盐买卖和铸造货币,这是两项重要的收入,吴国依靠制盐和铸币很快就富足并强大起来,实力一强大,野心难免膨胀,谋反在所难免。“晁错为太子家令,得幸太子,数从容言吴过可削。数上书说孝文帝,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孝景帝即位,错为御史大夫,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余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余城,兄子濞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乃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从汉景帝下削藩令仅十几天后,吴王刘濞就发动叛乱来看,他是准备多时了,各项谋反准备早就差不多了,只等一声令下,很短的时间中,刘濞就集中了数十万大军,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

晁错

晁错都能发现刘濞在准备谋反,说明刘濞的谋反倾向很明显了,有没有朝廷的削藩,刘濞都会谋反,只是时间早晚问题,就像晁错说的那样。

吴王刘濞联合七个诸侯国一起谋反,仅三个月时间,就遭到了失败,原因是什么?

1、不得民心

刘濞的反叛明显不得民心,这是一起诸侯王反抗汉朝皇帝的战争,普通天下莫非王土,此时汉朝已经建立近50年了,其统治基础已经稳固了。百姓不希望再开战端,自然不会支持吴王刘濞。

刘濞反叛打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晁错被杀之后,刘濞仍然没有放弃战争,这说明刘濞真实目标根本不是诛晁错,而是推翻汉朝的统治,这也让刘濞失去道义。

刘濞没有反叛的群众基础,吴楚七国都是处于汉朝的东部及东南边境,地处偏远,富庶的中原、关中地区是皇帝的直辖统治区域,是支持皇帝的。不得民心的战争自然会失败,吴楚七国之乱也仅仅维持了三个月就失败了。

2、叛军战斗力弱

吴楚七国之乱参与的诸侯国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吴楚七国之乱示意图‍

由于这些诸侯国的国土并未联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叛军也没有集合在一起,七国之乱的真正主力是吴国与楚国军队,吴楚主力首先攻打是梁国。

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联军攻打齐国,而赵王刘遂则独自为战,济南王刘辟光行动不详。

吴楚联军三个月没有攻下梁国,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三国联军三个月也没有攻下齐国,整个七国之乱期间,叛军没有攻下任何一个诸侯国。

叛军战斗力并不强,甚至很弱,虽然攻城战是最难打的,但是西汉近50年没有打仗,战斗力都弱了,除了汉朝对付匈奴的边军之外,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几乎没有战斗力。

正因为叛军长期攻不下梁国与齐国,这就给了周亚夫率领的汉朝军队机会,周亚夫并不与叛军正面交战,选择切断叛军的粮道。

吴楚联军的粮食在淮南的东阳,需要运到梁国前线,从淮南运到河南,路程有几百公里,周亚夫派人切断了粮道,吴楚联军开始断粮,不攻自破。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也因为攻不下齐国,各自逃回国内,被汉军各个击破,赵国则被汉将栾布、郦寄引水攻破,七国之乱被迅速平定。吴王刘濞、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战败被杀,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战败后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示意图‍

3、能力与实力问题

吴楚七国之乱的实力远远不如汉朝中央政权,七国加在一起地盘不如汉朝的一半大,人口、城池也远远不如汉朝,再加上还有些诸侯国不支持七国叛乱,也算是七国的敌人。

刘濞手下也没有特别出众的人才,打天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既需要有强大的实力,又有一个稳定的团队,还要有各种人才的投靠,就像当初的刘邦一样。

七国之乱打了三个月,都没有超过梁国的地盘,刘濞个人能力有限,手下又没有人才,怎么可能打败汉朝,别说名将周亚夫了,刘濞都没有打败梁王刘武。

此外,刘濞父子还不相信手下将领,刘濞手下有个叫田禄伯的大将军,“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佗奇道,难以就功。臣原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佗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先不管这种策略行不行得通,起码刘濞不会相信手下人。

刘濞还不懂军事,他手下有个年轻的桓将军建议:“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原大王所过城邑不下,直弃去,疾西据雒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刘濞

这个观点其实是正确的。一座城池一座城池地攻打,耗费相当长的时间,而且损失大,战功少,只要长驱直入攻下长安,汉朝就会瓦解,但这一战略风险会比较大,只能说各有利弊,“吴王问诸老将,老将曰:‘此少年推锋之计可耳,安知大虑乎!’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刘濞手下有个叫周丘的人,倒是有些能力,凭借刘濞给的符节,在下邳聚集了一帮人,得到3万军队,然后攻略城池,发展到十多万人,周丘准备与刘濞会合,结果刘濞已经失败被杀了。“吴王专并将其兵,未度淮,诸宾客皆得为将、校尉、候、司马,独周丘不得用。周丘者,下邳人,亡命吴,酤酒无行,吴王濞薄之,弗任。周丘上谒,说王曰:‘臣以无能,不得待罪行间。臣非敢求有所将,原得王一汉节,必有以报王。’王乃予之。周丘得节,夜驰入下邳。下邳时闻吴反,皆城守。至传舍,召令。令入户,使从者以罪斩令。遂召昆弟所善豪吏告曰:‘吴反兵且至,至,屠下邳不过食顷。今先下,家室必完,能者封侯矣。’出乃相告,下邳皆下。周丘一夜得三万人,使人报吴王,遂将其兵北略城邑。比至城阳,兵十余万,破城阳中尉军。闻吴王败走,自度无与共成功,即引兵归下邳。未至,疽发背死。”

刘濞的能力是有很大的问题的,他没有刘邦的能力,却有刘邦的野心,自然只能是失败了。

0 阅读:16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