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很强大吗?这个少数民族貌似臣属,屡次趁火打劫鹊巢鸠占

清風明月逍遥客 2023-12-22 07:50:21

唐代与回纥的关系,是唐帝国与周边少数民族中最微妙的。回纥,又称回鹘,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与唐朝关系最密切的一部,回纥历代可汗都会接受唐王朝的封号,保持与唐朝的姻亲关系,无论是唐朝盛世时代的大辟疆,还是唐朝中晚后期的内乱,回纥都鼎力相助。不过,到了唐朝衰落以后,回纥的野心逐渐显露。

他们表面上保持对唐朝的臣属关系,但屡次趁火打劫,好像平息“安史之乱”时,将中原多个城市洗劫一空;中唐后,回纥多番欺压唐王朝,在西北攻掠唐朝在安西的军队,占领唐朝原来在西域的势力范围,垄断丝绸之路的贸易。

回纥使者和商人在唐境内横行,唐政府却束手无策。回纥人不但在边关贸易强行买卖,更经常趁唐朝边乱捞油水。然而,在边患的压力与藩镇割据的格局下,唐王朝选择忍气吞声。到了公元八世纪以后,回纥势力日益衰退,并于公元840年,遭中亚黠戛斯部族沉重打击,走向灭亡。回纥的余部立乌介为可汗,迁徙至河套平原一带,向唐王朝请求内附。

唐朝竟然伸出援手,援助粮食,帮助回纥残部在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安居,不过,回纥人安顿了没多久,恢复些元气后,便开始频繁的攻掠唐朝州县,甚至要求借唐朝边城重镇安住,企图鹊巢鸠占。此时,乌介可汗占据河套,号称拥兵10万,成为唐朝北部边境巨大威胁。

当时,唐朝帝为唐武宗,主持大政为名相李德裕。一开始,唐朝恩威并施,一方面对西迁的回纥人好意安抚,分化瓦解其部众,另一方面则调兵北上,命令唐朝北线所有军队战备,随时准备打击来犯。唐朝的苦心没有白费,回纥部族中的亲唐势力纷纷投唐,而乌介可汗对于唐朝边镇的数次袭击也被唐军打退。

乌介可汗的势力严重萎缩,但仍死心不息,集中人马攻掠唐朝山西地区,一时之间战火频仍。唐王朝忍无可忍终于出手。公元843年正月,唐朝将军刘沔率早已待命的唐军各路反击,并于振武城与回纥决战,唐朝以3000轻骑兵突袭回纥牙帐城,大部队则从正面夜袭,令猝不及防的回纥军被打得全线崩溃,唐军乘胜追击,在杀胡山(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子罕山)彻底将回纥击败,斩首数万,俘虏两万多,并救回被回纥劫掠的唐朝公主。一度强大的回纥亦最终走向败亡。

对比韦皋攻破吐蕃的“维州之战”,唐击回纥残部之战可被视为晚唐唐室战略防御转折点。唐朝边患素来集中西北,尤其回纥吐蕃为甚,而在吐蕃走向衰落并与唐朝修好后,强大的回纥也走向灭亡,晚唐在政治与军事都走向末世下,能够解决这个困扰已久的边患,实在是几代政治家与军事家努力的成果。

击灭乌介可汗后,唐朝册封击灭回纥、亲唐的黠戛斯部落,而自称是汉朝李陵后人的黠戛斯部,也对唐朝忠心耿耿,不但成为抗击阿拉伯帝国东侵的屏障,更重启丝绸之路,从长安到中亚的通道再次畅通。唐朝西北的边患虽然基本解除,不过,东北地区的威胁日益增大,东北的契丹部渐渐崛起,成为中原王朝最大威胁。

唐军击破回纥残部之战还有另一个意义,是参与战事的另外两大部族:沙陀族与党项族,因表现卖力受到唐王朝嘉奖,他们趁着回纥败亡之机,填补在河套地区的空白,壮大自身实力。前者趁“黄巢起义”的机会雄踞山西,并在唐亡后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者则在河套地区苦心经营,终在宋朝之后崛起,建立雄霸河西走廊的西夏王朝。

0 阅读: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