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乡不仅是位好法官,还擅长绘画,有次他送了幅画给一位被告

陪读时间 2024-02-02 00:07:28

原题:《法官绘画送被告》

“法官画家”高敬安照片

他是我的同乡,叫高敬安。家乡人都知道,他是一位法官, 曾任基层法院的院长,还当过省高院的执行庭庭长;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著名山水画家。因此,他被誉为“法官画家”。

他常说:“诗言志,画传情,绘画养性,还对断案有益”。闻此言,也许有人会说,绘画与断案有甚相干?对此,我也有点疑惑不解。然而,有一年,在郑州的一次饭局上,他向我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了很好的诠释。

那年,济源三位画家历时半年、实地写生,集体创作了一幅《引沁济蟒百米长卷》。引沁济蟒者,乃引沁河之水补给蟒河流域水源不足之意也。它是上世纪60年代,几乎与红旗渠同期的河南水利史上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是把穿越太行山的沁河水,东水西调,沿太行山南麓蜿蜒百多公里修建的一条“人工天河”,是素有“愚公故乡”之称的济源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的又一创举。也许是我从事政协文史工作的缘故,加上这幅百米长卷的投资人又是省政协委员,因此,“百米长卷”画好后,政协副主席贾善忠,让我为该画写个前言,后又让我陪同他前往郑州,想让济源老乡、《河南日报》社文艺处处长、全国著名诗人王怀让先生写个跋,放在画卷的后面,以名人名家的品评鉴赏,为画卷画上句号。很顺利,王怀让先生欣然同意了。

中午吃饭前,王怀让先生还建议我们邀请我的老乡、贾主席的老同学、著名“法官画家”高敬安先生一同用餐,想听听他的意见。席间,闲聊时,当谈到画虎与画猫的话题时,高敬安先生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他说,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我们洗耳恭听。原来,这个故事,说的是他在孟县任法院院长时,一位农村老大娘向他哭诉其子韩五不尽赡养义务的事。韩五是个读书人,还教过书,可他动辄不是嫌母亲赃,就是嫌母亲絮叨,母子之间经常吵吵嚷嚷、视若仇人,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效。母亲无奈,就把儿子告到了法院。立案之后,高院长想,解决这种家庭矛盾,除了调解和判决外,还有别的办法吗?一日,高院长凭着一名人民法官的职业责任感,将被告韩五约到自己的书房,然后研墨铺纸,挥笔为其做了一幅画。画中是一只母猫亲昵地舔着一只刚出生的小猫,题为《怜子》。

高敬安/猫趣图

画毕,韩五似乎不解其意。接着,高敬安又循循善诱,苦口婆心地给他讲了另一个与猫有关的故事:说的是从前有一书生,到僻静的祠堂里读书,不料一只大猫将其所带的干粮偷吃了。书生勃然大怒,遂将猫逮住,狠狠地痛打了一顿,并在猫尾巴上拴了一只铃铛,然后将其放掉。那猫被打受惊,破窗而逃。书生见状笑曰:“你尾巴上系着铃铛逃跑,必遭顽童追打戏耍,量你以后不敢再回来。”谁料翌日清晨,那猫又来到祠堂门口,但见遍休鳞伤,其鸣甚哀。书生再三呵斥,那猫也不肯离去。书生生疑,将其放进屋内。片刻间,那猫从杂物堆中领出四只小猫来……说到这里,故事尚未讲完,韩五已泣不成声,呜咽着说:“高院长,别说了,我韩五连畜牲都不如啊!请你把这幅画送给我吧。”回家后,韩五尽心孝敬母亲,像是换了个人似的。至今,法官和他的画的故事,还在当地广为流传。

高先生的故事讲完了,我们大家都连连称赞。这正是:法官绘画送被告,不用开庭胜开庭。

作者简介

姚景强, 1955年3月生,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学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杂志、《奔流》杂志、《湖北日报》《牡丹》杂志《济源日报》《济源文学》《百姓作家》《深圳文学》《军旅文学》以及香港《文学月报》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牵头主编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著有《文脉履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专辑。

0 阅读:17

陪读时间

简介:品味文字之美,静享生活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