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文强工】列子:“寓言大师”御风而行

郑州日报 2024-05-19 07:57:16

【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

【厚文】遇故知

列子:“寓言大师”御风而行

核心提示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灿烂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物。从人文始祖黄帝、隐士鼻祖许由、思想家列子,到西晋文学家潘安;从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到诗坛巨匠白居易、……他们以滔滔文才光照时代,铸造着郑州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同时,郑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城市发展活力十足。当前,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决策、省委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食品、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经济社会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特推出【厚文强工·问郑】系列报道,通过对和郑州有关历史名人的故里实地走访和现实价值挖掘,展示郑州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对郑州工业、郑州品牌进行深入报道,展现郑州发展新质生产力、强产业促发展的实力与活力。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初夏时节,来到列子故里——郑东新区圃田乡拜列子墓、瞻列子祠、游御风台的游客络绎不绝。清风徐来、风吹林响,让人仿佛真的能体会到列子“御风而行”的逍遥自在。作为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家喻户晓的“寓言大师”,列子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化遗珍,时隔千年仍然闪烁着睿智与哲理的光芒。

位于郑东新区圃田乡列子祠内的列子像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列子是地地道道的郑州人,他出生、成长、成就、安息于郑国圃田。在郑圃隐居的40余年时间里,列子潜心学问,著书20余篇10万余言,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8篇140章,共成《列子》一书。《列子》是其集大成之作,因唐玄宗曾封列子为冲虚真人,所以《列子》又名《冲虚真经》,与《道德经》《庄子》《文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据统计,《列子》给人们留下了100多个寓言故事、70多个成语。我们从孩童时期便学习的《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课文、耳熟能详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寓言故事,以及“夸父逐日”“高山流水”“管鲍之交”“朝三暮四”“余音绕梁”等成语,便出自《列子》。

“《列子》的每篇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现象的思考,隽永味长,发人深省,读来妙趣横生。”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说。《列子》一书寓意深刻,文采卓绝,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是中国民族文学的瑰宝。

《列子》记载:“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人,不仅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还传承发展了老子的道家学说。

“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而大成于庄子。”作为道家上承老子、下启庄子的重要人物,列子不仅是“百家争鸣”的代表性诸子之一,更是那个空前绝后轴心时代的思想大家,被尊为道家四大先祖之一。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庄子的“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中间离不开列子对道家思想承上启下的继承发展,他以融哲理于寓言的表达方式,开创了道家学派的新境界。

列子的思想深邃隽永,人们也在列子的身上寄托了超常的浪漫幻想,他成为庄子记述中“乘风而游八荒”的神人,《战国策》《吕氏春秋》等诸多文献中也都提及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是何等的逍遥而令人神往。

御风而行潇洒一生的列子,尽管只在战国时期生活了短短数十年,其影响却跨越千年回响不绝——

2400多年后的今天,列子故里圃田仍保留着大量的遗迹,包括列子祠、列子墓、列子草堂等,当地有关部门近年来还新增了列子塑像、御风亭和列子生平碑刻、碑林等,更有当地村民主动肩负起守护列子故里、传承列子文化的责任;

列子故里后人尊崇列子,亲切地称呼他“老列爷”“列子爷”,至今当地还流传有列子出生、列子看小孩、列子治病等传说故事。列子大街、列子街、冲虚街、列子小学等“列子”符号也遍布圃田街头巷尾,将绵长的怀念与代代的传承刻进了一个个名字里;

而在更重要的精神层面,《列子》这部智慧之书依然开启着人们的心智,那一篇篇充满哲思的寓言故事,依然滋养着一代代国人……

“列子思想文化、列子故里文化、列子道家文化是圃田作为列子故里拥有的最核心的三大文化源,当前,圃田乡正在整合深挖资源,打造列子文化特色IP。”圃田乡政府副乡长王建洲介绍。当地十分重视列子文化的挖掘和弘扬,25年来,打造了列子文化艺术节和列子诞辰纪念日两个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全面谋划开发列子小镇,将列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列子小镇建设有机结合;此外,还尝试将列子文化与传统武术、国学课堂等相结合,如今,圃田乡列子文化传承发扬的主阵地在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的教育行列已形成独树一帜的品牌。

2000多年前,圃田泽畔,列子乘风游八荒,潜心成大道。2000多年后,列子思想文化依然生生不息,并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本报记者 秦华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