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海峡:东海进入日本海的咽喉要道,被日本视为命脉的南大门

维达说 2024-02-24 15:03:26

在亚洲大陆的东部,自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岛弧,它们从千岛群岛、日本列岛一路延伸向西南方向,琉球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一直到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这些岛弧仿佛海上的一篱笆,围就了西太平洋的多个陆缘海,这也使得这些陆缘海要驶向大洋都需要经过一些关键海峡,而这些海峡就成了陆缘海沟通外界的通道,这其中朝鲜海峡就是中国东海、黄海进出日本海的唯一通道,地缘价值非凡。

夹峙在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之间

朝鲜海峡,位在朝鲜半岛与日本九州岛、本州岛之间,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300公里,宽约180公里,一般水深50~150米。由于海峡中央有对马岛存在的缘故,所以朝鲜海峡实际上被分成了两大部分,对马岛以西的水道被称为釜山海峡,宽约46~67公里,平均水深约90米,最深228米;对马岛以东的水道被称为对马海峡,宽约98公里,平均水深约50米,最深131米。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朝鲜海峡两端开阔,不管是东水道还是西水道都是超过24海里(约44公里)领海线,所以朝鲜海峡航路较为畅通,向西南可以直抵东海;向西经朝鲜半岛西南部与济州岛之间的济州海峡通进入黄海;向北出日本海,经库页岛与北海道岛之间的宗谷海峡可到达鄂霍次克海;向东经本州岛与九州岛之间的关门海峡,可以从濑户内海进入太平洋。

可以说,朝鲜海峡是西太平洋的日本海与东海、黄海相互沟通的“黄金水道”,是东北亚的海上交通枢纽。但朝鲜海峡却是地质史上最年轻的海峡之一,早在一亿五千万年至一亿年前,当时正值恐龙称霸地球的侏罗纪与白垩纪。太平洋的波涛还直接拍打着亚洲东岸,朝鲜海峡跟喜马拉雅山一样尚且不见踪影。

不过在浪花翻滚的海水之下,来自大陆的厚层沉积物正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堆积,朝鲜海峡正在悄悄地孕育。约一亿年前的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库拉板块)悄悄向西北滑移,潜入欧亚大陆板块的下方,使亚洲大陆东部边缘的地幔上隆,逐渐形成近于南北走向的东亚大陆裂谷,如今的松辽盆地、下辽河和华北凹陷就是当初裂谷的轴部。

地震像是最初的胎动,朝鲜海峡开始有了一点点雏形。到了约2800—1600万年前,随着太平洋洋板块继续向大陆板块的进一步俯冲和大陆裂谷的进一步扩张,使亚洲大陆的东部边缘发生破裂和离散,离散的大陆边缘向大洋方向漂移成为岛屿,便形成了如日本列岛在内的岛链,在岛弧与大陆之间便形成了边缘海和海峡。

从两场改变国运的战争看朝鲜海峡

朝鲜海峡便是诞生在这漫长的地质时期,所以朝鲜海峡也就成了日本列岛与亚洲大陆联系的海上便捷通道,于是这里也成为了航运要道和兵假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最著名的争夺战争无外乎就是16世纪末的朝鲜壬辰卫国战争和1905年日俄的对马海战。

其中朝鲜壬辰卫国战争也被称为明朝万历朝鲜战争(1592年-1598年),这场持续了六年的战争,起于1592年侵朝日军途径对马岛跨越朝鲜海峡在釜山登陆,结束于1598年中朝联合舰队VS日本舰队的露梁海战,几乎全歼日海军。此战后东亚的军事力量被重新整合,先是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死后导致德川家康崛起,朝鲜在濒临亡国之境中被拉回,明朝也消耗甚巨,成为明朝对外战争最后的辉煌。

至于对马海战,则是1905年5月27日日本舰队以逸待劳,在对马海峡阻击从波罗的海出发,跨越半个地球前往海参崴的俄国海军的一场海战,日方以损失三艘鱼雷艇的代价,摧毁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船,大获全胜。这场战争的意义不仅局限在军事上的胜利,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日俄两国的国家命运。

先是这次海战中证明了战列舰在海战中的威力,催生了无畏号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将大舰巨炮主义推向颠峰;而后俄国的惨败使得其海军从世界第三沦为世界三流,激化了俄国内部矛盾,为沙皇倒台埋下了伏笔,而日本通过此战,正式进入世界海军强国行列,而且还从后续的《朴茨茅斯和约》中获得了南库页岛以及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特权。

这两场战争都充分说明了,朝鲜海峡不仅是日本列岛渗透朝鲜半岛的必经之地,而且还是东海与日本海沟通的重要海上通道,无论在陆权时代,还是海权时代,对于东北亚而言,都是海上交通的要冲,是中朝俄日四方经略各边缘海的咽喉。

为此在朝鲜海峡的韩国一侧,在镇海釜山建有海空基地,而在日本一侧,也建有佐世保海军基地,位于海峡中间的对马岛上亦有不少日本自卫队驻军。

上期回顾:日本挖坑埋自己?迎合驻日美军却让中俄有了在津轻海峡的航行自由

备注:本文是《世界海峡合集》的第12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抄袭必究。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2 阅读:1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