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暂时停战36小时:说说东正教历史和断层线战争

如冬说军事 2023-01-14 00:48:04

援引塔斯社的一份新闻声明,俄罗斯总统普京应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的要求,指示俄军从即日起在乌克兰交战各方实行暂时停火:从1月6日00点到1月7日午夜。

东正教

之所以这么做,是普京希望让大量信奉东正教的公民能够参加圣诞节礼拜(东正教在 1 月 7 日庆祝圣诞节)。

然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指责俄方的虚伪。 据他的话说,乌克兰不会攻击外国领土,也不会像俄罗斯那样杀害平民。 “俄罗斯必须离开乌克兰的被占领土。 只有到那时才会有“临时休战”。

同时,他还说乌克兰曾提出,俄军在12月25日之前撤出,但遭到俄方拒绝。 此外,乌克兰在圣诞节(12 月 25 日)还遭到俄军炮击。

泽连斯基还指责俄军试图“以圣诞节为掩护,实施缓兵之计”来阻止乌克兰军队的前进,并准备重新集结其部队。

泽连斯基

说到这里,插个题外话:就是这个圣诞节过节时间,为什么俄乌不一致?

还要从宗教说起。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后,当时的基督教会也随之分为了东西两个教派,一个以罗马为中心(西部教会),另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东部教会)。类似少林派分为南少林和北少林,佛教流派分禅宗和密宗。

东正教堂

天主教和东正教有个很明显的区分:天主教教徒祈祷时在胸前划十字(用整个手掌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左向右划十字)。

东正教教徒祈祷时用3个手指(拇指、食指、中指)在胸前自上而下,自右向左划十字。

可两个教派成立后一直互不相让,为了权力而斗争激烈。

公元988年,基辅公国的弗拉基米尔大公本人受洗,皈依了东正教。

大公受洗

在伊斯兰教里,上帝即皇帝;在东亚,皇帝即上帝;而在东正教里,上帝是皇帝的小伙伴。

于是弗拉基米尔强迫全体臣民也受洗,让所有的臣民都跳进第聂伯河集体受洗,皈依东正教,接受其为国教。

这是俄国古代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事件。从此以后,俄罗斯民族欧洲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俄罗斯人广泛地接受了拜占廷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俄罗斯的建筑风格,绘画艺术也是于拜占廷的文化基础上,融合了自己民族因素。

公元1054年,东西两个教会正式分裂,就有了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以梵蒂冈为圣殿,影响西欧的大部分国家;

天主教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天主教皇方济各

东正教以正统自居,往东欧发展的时候受到土耳其等伊斯兰教的阻碍,逐步往北部俄罗斯那嘎达发展。

东正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东欧及中亚诸国如俄罗斯、乌克兰东部、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这和地缘政治一样,发展着发展着,自己的信徒粉丝就越多。

东正教大牧首基里尔

大分裂之后没几年,东方的穆斯林再度兵临城下,东正教被迫向西方的天主教求救。1095年,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场带有宗教性质的战争持续了有200年,是天主教、东正教握手言和,一致对外的合作。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时候,鱼龙混杂的十字军竟然向君士坦丁堡拔刀相向,洗劫了这座千年古城。经此一役,天主教与东正教和解无望。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灭了拜占庭。东正教的象征圣索菲亚大教堂,沦为清真寺。

其实宗教信仰的不同带来的区域冲突也是显而易见的:

目前的俄乌战争就是很好的例子--东正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之战。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中有一张地图,其中的东西方基督教文明分界线正好穿过乌克兰,近现代乌克兰的文化体现出了混合性,乌西部信奉天主教为主,乌东部信奉东正教为主。

20世纪90年代的南斯拉夫地区战争--东正教国家塞尔维亚和天主教国家克罗地亚之战。克罗地亚人把自己视为保卫西方、抵御东正教和伊斯兰教进攻的勇敢的前卫。塞尔维亚人不仅把波斯尼亚克族和穆斯林视为敌人,而且把“梵蒂冈”“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和几百年来一直对基督教构成威胁的“声名狼藉的土耳其人”视为敌人这也是为啥近期塞尔维亚局势紧张,科索沃(90%是穆斯林,10%是塞族)又要闹独立,俄罗斯作为东正教老大哥坚定支持塞尔维亚的原因。

克赛两族纷争

20世纪90年代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战争--东正教国家亚美尼亚和穆斯林国家阿塞拜疆之战。土耳其、伊朗和其他穆斯林国家支持阿塞拜疆,俄罗斯则支持亚美尼亚人。

20世纪90年代的俄罗斯车臣战争--东正教和穆斯林掰手腕。俄罗斯联邦内外的绝大部分穆斯林站在车臣人一边。伊斯兰国际纵队立即从阿塞拜疆、阿富汗、巴基斯坦、苏丹等地开来支援,俄联邦的伏尔加—乌拉尔地区六个共和国的领导人要求俄罗斯停止其军事行动,高加索各穆斯林共和国的代表呼吁民众进行反对俄罗斯统治的不服从运动。

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和阿富汗战争--在整个战争期间,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联盟提供援助阿富汗的总数至少30亿至33亿美元,甚至可能超过了它。战争期间,大约有来自其他伊斯兰国家的25000名志愿兵参战,其中主要是阿拉伯人。招募主要是在约旦进行的,这些志愿兵受到了巴基斯坦军种间情报局的训练。

阿富汗战争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了四次战争,在埃塞俄比亚,信奉东正教的阿姆哈拉人在历史上一直压制穆斯林种族集团,并遭遇过穆斯林奥罗莫人的暴动。

在非洲之角,北部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与南部的唯灵论基督教黑人发生着各种类型的冲突。在苏丹,发生了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最血腥的战争,战争持续了几十年,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伤亡。

几个世纪以来,不同宗教种族的全部关系要么是不信任地共处,要么是发生激烈的暴力冲突。

专家称之为这种冲突为“断层线冲突”,即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或集团彼此之间的社会群体冲突。发展成暴力的冲突会成为断层线战争。

在前苏联时期,东正教曾被作为意识形态的牺牲品而被严令禁止--成千上万的东正教堂遭到关闭,直到戈尔巴乔夫(他的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造孽啊)上台,将苏联的宗教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戈在1988年允许东正教举办纪念“东正教成为俄国国教一千年”的仪式,并会见了东正教主要领袖,发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讲话。1990年颁布的《信仰自由和宗教组织法》,允许教职人员享有政治权利,允许教会拥有财产,放开了原来教仪只能在教堂举办的限制,甚至准许部分官兵信教……

教士在军队

可见东正教早已不再只是一个教派,更是俄罗斯文化的象征,是俄罗斯人精神的寄托。在新的历史时期,东正教在俄罗斯必然会长期存在,戈之后的当权人物,从叶利钦到普京再到梅德韦杰夫,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0 阅读:34

如冬说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