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区报专版特别报道:上海市黄浦区“五边”颐养,让幸福触手可及

上海黄浦 2023-12-30 11:50:43

《中国社区报》12月28日四版

编者按:作为上海市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为突出的城区之一,黄浦区坚持以服务供给、专业加持、“数治”赋能为重点,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打造集“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为一体的“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不离开社区、家庭就能获得优质、专业的养老服务提供基础保障,让更多元的养老模式从“规划蓝图”成为“现实画卷”。

床边:“家床”让老人在家享受专业服务

护理员(右)上门为老人提供家庭照护服务

去年夏天,家住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江南新苑的居民朱先生因心血管疾病引致双下肢乏力,一度只能卧床静养。年过八旬的朱先生与老伴想起了社区工作人员此前送上门的“家庭照护床位”(以下简称“家床”)宣传单页,翻看后他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拨通了咨询热线。

在工作人员的悉心介绍下,二位老人不但了解了“家床”服务内容,与此同时,他们还从一系列“客制化优选服务包”中挑选到了适合自身需求的项目。体征监护设备、应急铃、护理员每周三次上门……签约后,朱先生老两口明显感到身上的负担减轻了许多。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服务,朱先生从最早只能躺卧,到后来靠双拐试步再到现在可以自己行走,身体机能恢复得相当不错。

以一张床为载体,“家床”在赋予老人们值得信赖的医养照护服务的同时,还连结着由陪伴所带来的安全感。现年62岁,家住老西门街道明日星城小区的冯先生此前备受脑溢血及并发症的困扰。为此,身在海外的家属为其签订了每周定期上门的“家床”服务。可随着病情发展,冯先生出现了认知障碍症状。一天夜晚,冯先生竟“离家出走”了。令人欣慰的是,在警方的全力搜寻下,数小时后冯先生被安全找到。当警察询问冯先生一些基本信息时,意识不清的他怎么也记不起家人的联系方式,唯独想起了“家床”护理员的手机号码。半夜,在闻讯赶到派出所的“家床”护理员的陪同下,冯先生顺利回到家中。

突发险情安然解除后,冯先生的家属对“家床”服务充满信任,也将服务升级为“全日制24小时”特需照护。如今,照护冯先生的除了“家床”护理员,还有专业“家床”护士小杨,在每周上门拜访问询的基础上,她还会和护理员一起陪同冯先生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对于冯先生来说,守在他床边的我们,就是家人一样的存在。”小杨如是说。

黄浦区坚持把发展“家床”作为解决老年人“床边”问题的着力点,通过养老护理员上门服务,将机构专业服务延伸到家庭,使有照护需要的老年人“就地、就亲、就熟、就便”颐养天年,在家享受养老院专业服务。在推进过程中,黄浦区一方面基于“三个一点”模式(即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老人承担一点),保障有服务需求的老人可持续享受服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专业服务供给,鼓励优秀的养老服务企业参与“家床”服务,以市场氛围激活“家床”服务新发展。今年新增签约968户,历年累计签约1601户,服务户数及稳定性均处全市前列。

桌边:一餐饭 添“质”又添“色”

“民以食为天”。老年人的“一餐饭”是黄浦区“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

“早上在河边走走,锻炼一下身体,等下准备和老邻居一起吃个午饭,结束了再一道嘎嘎三胡……”在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苏河之眸”零距离家园服务综合体,范阿姨把自己一天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值得一提的是,社区食堂不仅呵护了老人的美好“食”光,也让老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阿拉想有一个空间能和老邻居们一道嘎嘎三胡”“如果日常能在这里开展一些活动就更好了”……在听取了众多有生活品质追求的老人需求后,南京东路街道通过多元赋能,在非就餐时间里,把社区食堂打造为多功能区,这里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文娱活动、养生讲座、健康咨询等,满足了老年群体的社交娱乐需求。

目前黄浦区共有1家配餐中心、8家社区食堂、48个助餐点,基本可以满足刚需老人就近、便捷、价廉的助餐需求。黄浦区一方面致力于区级配餐中心能级提升和社区食堂优化布局。对原有光明村配餐中心进行中央厨房改造升级,实现了全区10个街道的老年餐集中统一配送,不断丰富膳食品种。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新建、改建一批社区食堂,升级改造一批社区助餐点,并支持养老机构内部食堂依标准向社区开放,打造“没有围墙”的老年餐厅,以满足更多刚需老人就近、便捷、价廉的助餐需求。另一方面,面对客观存在的区域面积小、可用空间较少的现实矛盾,黄浦区创新开展“老字号”长者助餐服务,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发挥“老字号”餐饮品牌集聚的区域优势,联合“老字号”餐饮企业成立“老字号助餐联盟”,通过企业直接让利的方式,给黄浦老人专属“食惠”。同时,在慈善力量和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以“专属区域、专属配餐、专属优惠”的方式,集中打造了一批“老字号长者餐厅”。自9月1日起,全区34家“老字号长者餐厅”实现全区通享服务,年满65周岁以上的黄浦老人凭黄浦区“五边十色”助老服务卡即可通享全区“老字号长者餐厅”的“食惠”福利。目前,全区10个街道的助老服务卡申请数量接近9万张。

身边:适老化改造 共建老年友好社区

家里各处安装适老扶手后,老人在家中自如活动、安全行走;“养老顾问”服务模式不断完善,为老人提供“个性定制”养老方案……如今,黄浦老人的养老生活越来越安心方便。在这美好生活的背后,是黄浦区以老人“身边”为抓手,按照适老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原则,将养老需求拓展为“内外兼修”的两个不同维度,即注入适老改造暖色、展现暮龄友好成色,从而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现在啥地方都有扶手,很方便。”说起家里的“新事物”,徐老伯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住在小东门街道龙潭居民区90岁的徐老伯,是一名退役军人,得知街道有适老化改造服务后,老人渴望在家中各处安装扶手,方便行走,也减少子女担忧。在了解老人需求后,居委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帮徐老伯提出适老化改造申请。“那时,我们遇到一个极大的难题,老人家中有一条将近4米的走廊,但服务商提供的扶手均不满足老人的需求。”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工作者张晓庆表示,他们多次与服务商沟通,最终定制了一根3米长的扶手。考虑到老人的洗浴难题,他们还拆除了卫生间原先半米高的浴缸,安装了L形扶手和可移动淋浴凳,实现了整体无障碍化。不但徐老伯对家里的改造很满意,其子女也是赞不绝口,“我们住得远,最担心的就是父亲在家摔着,而适老化改造消除了很多跌倒隐患,感谢政府和居委会的关怀。”

黄浦区以老年人日常生活场景为考量,进一步探索扩大适老化改造覆盖面,深化以居家—楼道—小区—街区为一体的整体性适老化改造模式,积极打造老年人“1-3-5-10分钟”舒适生活圈。制定并发布了《乐居黄浦·适老化环境改造标准》,明确不同场景下的适老化环境更新模式和改造标准,明晰居家、楼道、小区、街区不同空间的“五件套+X配置”。同时,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参与式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贯穿适老化改造工作始终,形成社区居家舒适养老闭环,用实际行动构建老人友好型社区,让老人的活动出行更安全、更便利。

周边:“综合体+小单元”“一站式+家门口”实现服务均衡便捷

老人在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接受健康服务

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配置,直接影响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品质和水平。近年来,黄浦区全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完善“综合体+小单元”的养老设施科学布局、精准布点,推动“一站式+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达、服务可及。

目前,黄浦区每个街道都有一个枢纽型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一站式、多样化、整合式的养老服务。今年年初新亮相的南京东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美丽的苏州河畔,也被市民称为“绿房子”,这里除了有为老人服务的日托所、社区食堂和长者照护之家外,还有图书室、健身房、咖啡馆、屋顶花园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功能更全、服务更多。日前,位于淡水路上的淮海中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家为老服务中心随处可见红色元素,在文养服务与红色文化融合中,把整个中心变成了一张“浓缩的淮海红色文养地图”,用全新的理念,将传统的为老服务变成了多元文化空间。

除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外,今年,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建设也列入市委民心工程。黄浦区充分挖掘资源,通过新增一批、改造一批、升级一批,大力推进居委会、小区的养老服务站建设,实现“微日托”“微助餐”等功能。目前全区已建成1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实现街道全覆盖。“康健里”“格里厢”“豫福里”……这些站点虽然面积不大,但深受老百姓的认可和欢迎。“浦汇·康健里”自今年4月份投入以来,辐射到打浦桥街道建中、肇东、泰康居民区的千余名老人。“一个是近,一个是全。我们想要的服务,这里基本都有。”家住瑞金花园的徐老伯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格里厢”家门口服务站为春江小区及周边老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方便,在原有为老服务基础上,全新配置了早餐驿站、就医配药、为老送餐等服务功能。“豫福里”的助浴服务让在老城厢生活的老人冬天也能洗上舒服的热水澡。

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资讯汇集、宣传的有效性,今年黄浦区绘制发布了黄浦“颐养地图”“黄浦老字号长者餐厅使用指南”。“一图在手,方便老人查询养老服务项目、筛选养老服务机构、对接养老顾问,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动态更新’,确保老人及时了解最新的养老服务资讯,选择享受养老政策和服务。”黄浦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手边:触手可及 “数治”赋能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广泛应用,“互联网+养老服务”成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这是一项由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家庭、个人等主体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黄浦区在两方面作了探索:一是在社区层面,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联网医院”模式。将互联网医院的模式引入全区各家养老机构以及各街道的养老照料中心或老人活动室,使老年人在社区层面就可以实现最为基本的网上诊疗、线上开药、药品配送等高频事项。目前全区已实现街道全覆盖。第二个层面就是在居家层面进一步拓展“手机终端+一键服务”功能。目前,黄浦区民政局在拓展手机终端的“为老服务一键通”应用场景,深化完善智慧养老服务“一键享”小程序,使“一键咨询”“一键助餐”“一键家床”“一键呼叫”等服务从咨询、选择、预约、支付、享受服务、跟踪反馈全流程触手可及、形成闭环,真正使信息技术融入老年人生活,为老年人带来便利。

同时,黄浦区民政局持续推进区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升级,建立老人“数字画像”,通过把老年人口基础信息与各类为老服务的享受条件进行自动匹配,为黄浦老人及时主动推送“量身定制”的政策及服务,使老人获取养老服务资源更便利、及时,实现“政策找人”。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织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做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深化完善具有黄浦特色的‘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立足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全体老年人就近便捷地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并在普惠的基础上实现养老服务多元化、高品质、可持续发展。” 黄浦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孔翼菁说。

评论

居家养老服务创新赋能老有颐养梦想

朱 远

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是上海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目标诉求。而作为上海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较为突出的城区,黄浦区立足区情,勇于攻坚克难,不断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集“床边、桌边、身边、周边、手边”为一体的“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在制度建构、场景营造和参与主体三方面都值得学习借鉴。

一是在制度建构上,明确居家养老服务“路线图”,不断健全系统化体系。构建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的支柱性、基础性工作。通过黄浦区的实践创新可以清晰发现蕴含其中的实践逻辑,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供给、专业加持、“数治”赋能为重点,结合区域实际,持续打造养老服务新路径——实现“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的“五边”良性响应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构建主体多方、保障基本、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为辖区老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真正打造老龄人口能够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

二是在场景营造上,锚定居家养老服务“施工图”,注重强化专业化服务。为让老龄人口享有品质生活,黄浦区持续推进养老服务供给更加多元、照护更加专业、服务更有保障。可以说,城市精细化管理基因在黄浦区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比如,在以“一张床”为圆心的起居生活半径内,发展“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护理员上门,方便有照护需要的老年人在家享受养老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在“1-3-5-10分钟”的生活圈内,从“居家、楼道、小区、街区”范围开展“整体性适老化改造”,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出行环境。在“10分钟养老服务圈”范围内科学布局、精准布点,重点完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建设,实现“一站式+家门口”服务更加便捷可及。黄浦区的实践证明,把老年友好型理念融入社区功能重塑的每个界面、每个细节和每个角落都大有可为。

三是在参与主体上,兼顾有为和有效,全方位调动社会化资源。坚持开放包容,充分发挥利益相关方力量,进一步发展多方主体的服务供给模式,将多元化供给模式拓展运用到养老服务场景之中,是黄浦区实践的鲜明特色。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在提供多元服务供给、提高专业服务品质等方面的作用,实现市场资源与政府保障之间优势互补,推动公共服务品质提升。比如,“老字号”长者助餐项目,就是通过汇聚多方力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由“老字号”企业直接让利,慈善组织和爱心企业提供餐厅适老化改造支持。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乘势而上,积极研究制定“以奖代补”政策,找准把握企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点,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三方共赢推动为老助餐服务良性持续运行。由此可见,创造开放包容的参与氛围,释放人尽其能的创造活力,是居家养老模式得以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管理学教研分部副主任)

编辑 / 孙冲

来源 / 中国社区报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

黄/浦/进/行/时

1. 12月31日晚,南京路众商家将延时营业(附名单)

2. 上海“最有年味”菜场本周关闭,制造年味的菜贩去哪儿?

JOIN US

阅读 501

上海黄浦

分享收藏2

3

写下你的留言

复制搜一搜分享收藏划线

人划线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