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和安禄山没有交集,二人为何交恶,连唐玄宗的面子都不给?

寻根拜祖 2023-12-21 15:37:55

当五花大绑的哥舒翰被带到安禄山跟前时,安禄山略带戏谑地地说:“老哥舒,过去你总是看不起我,现在咋样啊?”

哥舒翰的反应极快,他拖着半身不遂的躯体跪倒叩头:“您是开创天下的皇帝,李光弼、来瑱、鲁炅都曾经是我的部下,臣愿意替您招降他们。”

都说墙头草随风倒,安禄山的风还没来得及吹,哥舒翰就倒了。没有什么比征服死敌更有成就感了,于是安禄山心花怒放:“朕任命你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一眨眼的功夫,哥舒翰就从一名俘虏成了大燕的宰相。

对安禄山来说,官帽子其实不值钱,他更关心的是李光弼、来瑱和鲁炅,三人分别在河北、河南、南阳奋力抵抗,燕军被揍得哭爹喊娘。安禄山一度气得将狗头军师严庄、高尚打得鼻青脸肿:你特么不是说易如反掌吗?让你们乱放屁,放屁,放屁……!

哥舒翰的效忠如同一阵强心剂,让安禄山再度回春。为了温暖哥舒翰那颗受伤的心,安禄山提留出倒霉蛋火拔归仁:“你背主忘义,我岂能饶你,砍了!”

火拔归仁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家伙原以为拿哥舒翰当投名状,岂料人家哥舒翰升官了,他却丢了脑袋。只能说火拔归仁愚不可及,他原以为安禄山对哥舒翰必除之而后快,结果死成了笑话。

火拔归仁这么想也不算意外,其实哥舒翰下跪的那一刻,他也不知道安禄山能不能放他一条生路,因为二人的矛盾实在太深了。

安禄山与哥舒翰是唐玄宗最宠幸的两位胡人将领,前者被封“东平王”,后者被封“西平王”,成为唐玄宗一朝仅有的两名异姓王。

不过,安禄山长期驻守范阳,哥舒翰一直在河西、陇右效力,二者之间并无交集,哪来的矛盾呢?这跟一个“第三者”有关,此人叫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

安禄山其实本姓康,是昭武九姓康国后裔。安禄山的母亲是个突厥人,所以他是典型的“杂胡”。

安禄山年幼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母亲改嫁给一个叫安延偃的人,因此改姓了安,而安思顺就是安延偃的侄子。

安禄山与安思顺的堂兄弟关系虽然是假的,但二人自幼生活在一起,关系很铁,还曾经拜过把子。

后来安思顺从军了,安禄山则混迹于市场,当了一名互市牙郎,一直混到30岁都一事无成,还染上了盗窃的毛病。

有一回,这家伙竟然偷到了军营,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抓获。就在张守珪下令将他打死时,求生的本能让安禄山不顾一切大喊:“您不是要消灭契丹和奚族吗?为何不留下我?”

这就一句话挠中了张守珪的痒痒肉,并被留在军营效力。不久安禄山就凭借出色的才华,以及出众的马屁功获得张守珪的信任,从此一飞冲天。

相对于安禄山的“走捷径”,安思顺的“一步一个脚印”,他在陇右节度使帐下服役了将近四十年,才一步一步登顶。

早年安思顺参加“武街之战”时有个战友叫王海滨,在那场战役中王海滨牺牲了,他年仅9岁的儿子成了遗孤,被唐玄宗收养于宫中。多年后这孩子继承父业回到陇右作战,后来竟然成了安思顺的顶头上司,他就是唐玄宗的干儿子王忠嗣。

王忠嗣对父亲的战友还是相当照顾的,安思顺由此被提拔为大斗军使,那年他已经51岁了。同期,比安思顺晚十八年才进军营的安禄山已经是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还给杨贵妃当了干儿子。

就在安思顺荣升的同时,王忠嗣还给他配了副手,他就是哥舒翰。

说起来哥舒翰比安禄山还要神奇,他一直混到四十多岁还一事无成。有一次哥舒翰被人讥讽,这才打了个激灵,觉得不能这么活了,于是跑到河西参军入伍了。

神奇的是,哥舒翰仅用了五年时间就从一名士兵荣升为陇右节度使,这个速度就连安禄山都要下跪,他从跨进军营到接任平卢节度使还用了十年时间。

哥舒翰凭啥这么牛呢?

一是这伙计太能打,战场上哥舒翰和他的小奴仆一前一后,他负责枪挑敌将,小奴仆负责砍人头,主仆二人配合默契,每次都是满载而归,这个经典场景令吐蕃人闻风丧胆。佚名诗人夸赞:“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二是王忠嗣的着力提拔。王忠嗣堪称唐玄宗一朝神一般的人物,他不光曾经一人身兼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手握大唐一半以上的兵马,更重要的是他培养了一大批名将,比如郭子仪、李光弼、安思顺、哥舒翰、王思礼、李晟等等。

后来王忠嗣遭遇李林甫陷害被罢职,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声泪俱下,替王忠嗣申辩。唐玄宗甚为感动,决定对王忠嗣从轻发落,并让哥舒翰接任代理陇右节度使。

三是石堡城之战奠定了哥舒翰的军事地位。石堡城不大,但绝对堪称魔鬼之城,就连王忠嗣也不敢攻打。但哥舒翰仅用了不到十天时间就拿下了这块硬骨头。

安思顺是典型的“稳健型”将领,哥舒翰则是“刚猛型”悍将,二人搭配互补性很强,然而谁能想到,他们没做成“黄金搭档”,却成了“冤家路窄”。

人就是这么复杂,说不清道不明,比如郭子仪和李光弼,你说他们二人有什么深仇大恨吗?也没有,就是相互看着不顺眼,恨不能一眼瞪死对方。

哥舒翰和安思顺同样如此,史书里找不到一丁点儿二人矛盾的具体事件,不过我们从后来的一场酒宴冲突可以略窥一二,我们待会儿讲。

直到二人分别接任王忠嗣留下的空缺,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他们的冲突才暂告一段落。

天宝十一载(752年),安思顺转任朔方节度使后,与堂弟安禄山配合打了一场漂亮的追击战,他行程数千里,直插天山以北葛逻禄部,于天宝十二载活捉叛将阿布思。

看着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安禄山、哥舒翰、安思顺不断建功立业,唐玄宗越发欣喜,唯一遗憾的是他们糟糕的关系。于是唐玄宗决定当个和事佬,趁他们三人都入朝的机会,让高力士设宴调解。

其实安禄山与哥舒翰几乎没有交集,他们的矛盾纯属因为安思顺与安禄山的“兄弟情谊”。

在那场宴席上,安禄山率先向哥舒翰抛出橄榄枝:“我们的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你的母亲是胡人,父亲是突厥人,出身都一样,怎么能不友好呢?”

咱们都是“杂胡”,都是大唐二等公民,闹个球啊,抱团取暖不好吗?

没想到哥舒翰说了一段令人费解的话:“谚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

安禄山说“咱们出身相同”,哥舒翰却用“狐向窟嗥”谈“忘本”,那么啥叫“忘本”?他想说什么呢?

其实他很想怼安禄山:谁跟你出身相同?你爹是胡人,我爹是可是突厥人,突厥人是二等公民,你们胡人是三等公民。你娘是突厥人,我娘可不是一般的胡人,俺娘是于阗国的公主,你还有脸跟我比出身?你安禄山忘了自己的出身,我哥舒翰可不敢忘记自己的身份。

从这段话我们终于读懂了哥舒翰其人,以及他与安思顺的矛盾。

哥舒翰虽然是个胡人,但出身相对高贵,他四十岁之前就是个花花公子,仗着身份优势在长安结交权贵,从来都是眼睛向下看。

哥舒翰不是个纯粹的武将,他还精通汉学,如果撇除胡人的身份,骨子里他已经是个标准的汉人贵族。所以,像安思顺、安禄山这种出身的人根本不入他的法眼。

安禄山不笨,听出了话外之音,顿时勃然大怒:“你这个突厥种竟然如此放肆!”

哥舒翰也拍案而起,就差相互揪头发,却被高力士凌厉的眼神制止了。于是哥舒翰装作喝多了,提前退席离开,气得安禄山在身后直摔杯子。

奇怪的是,安思顺在现场却一言不发,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此时安思顺已经看出安禄山的野心,正在与他做切割呢。

其实那时候看穿安禄山的大有人在,很多人都给唐玄宗上过书,包括安思顺,然而唐玄宗就像着了魔似的,谁说也不相信,弄急眼了谁说“安禄山要造反”他就把谁捆了送给安禄山处置。

当安禄山起兵的消息传来时,顽固的唐玄宗惊得目瞪口呆,他第一时间解除了安思顺朔方节度使的职务。

后来,高仙芝、封常清被冤杀,唐玄宗想到了安禄山的死敌哥舒翰,于是哥舒翰被迫出征。

为什么说“被迫”呢?原来此时哥舒翰得了严重的中风,已经半身不遂,正在家中修养,根本无法出征,唐玄宗竟然令人用担架抬着哥舒翰上了前线。

哥舒翰手握重兵,却借机公报私仇,他捏造事实诬告安思顺勾结安禄山。唐玄宗明知安思顺被冤枉,但为了满足哥舒翰的愿望,真的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安元贞杀害了。

不久,唐玄宗逼哥舒翰放弃防守的策略,出潼关主动寻战,结果中了埋伏,30万唐军精锐在灵宝之战中丧失殆尽,而哥舒翰则被部下火拔归仁绑送给了安禄山。

安禄山本想杀了哥舒翰,但哥舒翰的态度相当乖巧,既然如此那就榨干他的剩余价值吧。

岂料,哥舒翰被现实抽得鼻青脸肿,曾经的老部下们将他的劝降信都当成了马粪纸,没一个人响应他。

安禄山的脸立刻拉成了长白山:吃白饭的东西!哥舒翰立刻从国级待遇变成了囚犯。

不久哥舒翰收到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就是安禄山被他亲儿子干掉了,死对头终于死在了自己前面。坏消息就是叛军败了,唐军收复了长安,并将很快拿下洛阳,无论谁赢谁输对哥舒翰来说都不是好事。

果然,安庆绪决定弃洛阳北逃,哥舒翰成了最无用的废物,于是他被勒死了,扔了。

0 阅读:144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