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15年和青云郎谁更好喝?以及一丢丢吐槽

选酒司南 2024-03-08 15:15:07

昨天中午和朋友在黄河路吃饭,自打《繁花》上映,这条路的人便络绎不绝起来,经常吃的一家老馆子比以前忙碌了很多。在这部电视剧之前,整条街冷冷清清,除了过去吃饭和买蝴蝶酥的人,店堂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备的酒比较多,我喝了两款。朋友花了三年时间试了一大圈酒之后,挑挑拣拣,筛筛选选,淘汰了九成九,如今白酒只喝浓香某元,多数时候是一头扎进了威士忌。他自斟自饮心仪的浓香酒,相当于是我一个人抱着两瓶茅十五和青云郎在喝。这段时间酒欲不佳,其它酒就没开瓶,我原本想着就喝一丁点儿,于是两个分酒器加起来倒了不到二两酒,虽然后面还是加了几次酒,但我毛估估几个小时顶多也就喝了六七两,正宗养生局。三点来钟那会儿喝得犯困了,眼皮直打架,连续闷了好几杯也提不了神。

从颜色来说,茅台十五年和青云郎平分秋色,两者都是近年的新酒,在分酒器里透出了微黄色。闻香有相似之处,香气内敛陈雅,酱香很正,相较而言茅15焦香味更重,香气更加浓郁,与青云郎相比偏霸道了些,青云郎的油陈香气更突出,有令人舒适的木陈味。

入口之后,香味就不再藏着掖着了,青云郎有着层次分明的香气叠加,略带酸感,先酸后苦,再就是若隐若现的回甘,并不是很明艳的甜,协调性非常好,是很均衡的温婉气质,一点也不张扬。

茅15则是香气“啪”一下子打开了,尽管不会像飞天茅台那样刺激、轰炸味蕾,但也是一瞬间就铺满了口腔,焦味、糊味、酱味、陈味、苦味会一起袭来,越咂摸味越重,香气柔雅却挺得住,回味要比青云郎长很多,可整体协调性不及青云郎。

若论前几口的品鉴体验,茅15会霸道地占领口腔,青云郎则不显山不露水,一旦畅饮起来,虽然我对这两款酒并没那么喜欢,但对比之下更愿意多喝点儿青云郎。

从畅饮角度来说,这两款酒都不是很好的选择,不仅仅是因为价钱贵,关于价格这一点我留到后面再吐槽。我只是从“喝”的角度来讲,假如是一场需要喝六两到一斤的酒局,我兴许更愿意喝精品茅台和红运郎,乃至价格更便宜的其它酒款,而不是定位更高的茅15和青云郎。

我不知道我最终喝了几两,准确数字显然是没印象了,也没去留意,假如是七两的话,我应该是喝了三两茅15,四两青云郎的样子,没有醉感。不过也可能只喝了二两茅15,三两青云郎。

这两款酒我喝了很多回,除了年轻时候第一次喝茅台15年有惊艳感——可能纯粹是第一次喝才会有那种期待与欣喜。之后每次喝都不再感到惊喜,我想过这个问题,但没有什么合理的解释,最终我是这样说服自己:绝不是过于熟悉带来的审美疲劳,而是对质不配价的无声抗议。我们的很多白酒标注了各种各样的数字,早期是数字后面跟着“年”字,狠狠地打着擦边球,后来知道站不住脚,也不符合法律规定,就悄没声息地把“年”给灭了。用模棱两可的数字继续割韭菜。比如茅台30年变成了茅台30,习酒30年变成了习酒30,青云郎瓶身写着“青云伍拾”的字样,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后面的数字也在膨胀,这些数字其实就是为了误导消费者,数字写得越大,价格就能定得越高。虽然消费者也逐渐意识到酒厂说的30年和自己理解的30年不是一码事,但这种明显涉嫌欺诈的行为在白酒行业却愈演愈烈。只要胆子够大,建厂5年也照样能标出50年的酒。假如你跟他们较个真,祖师爷茅台的那套强词说理的说辞就立马搬到了自己身上:我们并不是说基酒50年,而是通过以酒勾酒的高明手法让酒体达到了50年的风味。那你倒是跟我说说50年该是个什么风味?人老珠黄还是徐娘半老?严格来说,国内白酒的“年份”疑似抄袭洋酒的路数,但人家的精髓没学,“本土化”倒是玩了个精通。

以威士忌来说,标注28年,那就是实实在在桶陈了28年,起码能保证这个数字年份是真实的,是经得起检验的。换句话说,国内标注数字年份的白酒要是搞成出口版,会被罚到破产。我从来不去讨论白酒与其它烈酒孰优孰劣,我的想法始终是爱喝什么酒就喝什么酒,不用去在意是酿造工艺还是储存环境带来的风味,喜欢就好,但上当受骗这种事还是少点儿为妙。头部酒企喜欢做的事是窝里横,动不动就标榜自己是某某鼻祖,是某某标准制定者,自己所在地就是某某香型核心产区。

那为什么就不敢把酒龄这件事好好制定个通俗易懂的标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把成品酒所用的基酒年份、基酒比例与价格挂钩,比如标榜自己是15年的酒,那所用酒龄达到15年的基酒比例不得低于90%,剩余的10%可以用各类酒龄、风格的调味酒,新的老的酸的甜的苦的辣的陈的都行,通过你们的技术和手艺,把酒的状态调整到最佳。酒厂的防伪不断推陈出新,异地扫码整得一套又一套,反向搞个坛陈年份数字化没有半点难度,想要追溯每一坛基酒的等级与年龄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

假如,我是说假如这些有能力制定规则的酒厂有心做却不会做,我免费帮你们搞一套系统。定价也与基酒年份、基酒等级直接绑定,特级一年增加一百块,优级一年增加五十块,一级一年增加二十块。比如二十年的特级基酒占比90%以上,辅以各类调味酒,卖价两千块。考虑到每个酒厂的品牌力与特级酒的要求不一样,品质优异、品牌有溢价的可以酌情卖到三千到三千五百块,乃至更高,没品牌或品质次的卖一千两百块,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去检验。价格部分只是随便举例,但酒厂需要把酒灌得明白些,不要总是坑害国人。想想看,有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可能花了大半个月的工资买了瓶“好”酒,想要享受一番这个数字年份的酒本该拥有且能带来的愉悦,结果却大失所望——原来数字都是假的……那种糟糕的体验不亚于咽了坨屎。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比如酒厂认为自己的基酒品质天下无敌,储存三年的基酒调出来的酒就足以让同行望尘莫及,一年起码值一千块,这酒最低也要卖到三千块,这其实也没问题,只要你用了的基酒确实不低于坛陈三年,讲清楚了就行,让消费者拿钞票做选择。那肯定也有人要说了,难道年份基酒就一定好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年份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与基酒品质有关,包括定价也不是上面所说的那般简单粗暴。但这个问题该交给酒厂去解决,比如改进酿造与蒸馏工艺,改善储存环境,提升勾调水平,把年份基酒的品质在原有基础上再提升一截。最终只要呈现给消费者的产品过关且符合标准就行,老百姓只想喝点敞亮酒,而不是像如今这般充斥着欺骗。尤其是他们欺骗的手段不止于此。我相信很多人早已于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这套说辞:新酒买回去存放几年会更好喝。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骗局。任何一瓶酒,就该在灌装出厂那一刻即是巅峰,这也是酒厂的义务与职责所在。好似一辆车,总不能说买回来停车库吃灰几年才更好开。我相信车的共识能达成,凭什么酒要这么反智?酒在装瓶后,其变化的潜力已经小到微不可查,特别是玻璃瓶隔绝了酒体与外界的联系,瓶陈带来的提升极其有限,硬要说有什么变化,主要来自两点:一是瓶内的空隙存有空气,在漫长的存放过程中酒体会缓慢发生酸酯转化,但这种转化是往好的方向转还是往坏的方向转,尚无定论;二是密封不够好,与空气会有接触,酒精挥发,硫化物挥发,让酒有了新的变化。但酒厂的营销并不是好心好意给你提醒上面这两点。真实原因是他们的酒有瑕疵,也许是存储时间不足,也许是工艺欠缺,并没有让这款酒在灌装出厂那一刻达到最佳状态,兴许里面的杂醇、硫化物都没有处理干净,于是便把这种本该自己做好的工作转移给了消费者。关于“存放几年更好喝”的酒和说法,只需要一句话怼回去就可以了:难道不该是你们储存足够的时间再出厂吗?

1 阅读: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