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朱棣靖难成功的四大功臣,仅一人善终,其他3人各有各的死法

一木说史 2024-04-03 18:04:22

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是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抢夺而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朱棣发动了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然而,帮助朱棣靖难成功的四大功臣,各自结局却大不一样。

靖难成功,死于南征

汉朝学者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一句话道破了绝大多数功高盖主的权臣的最后下场,也就是“敌国破,谋臣亡”,因为只有寥寥可数的权臣才会获得完满的人生。

就像那四位帮助朱棣靖难成功的四大功臣,他们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这第一位是朱棣认为能辅他成大业的朱能,可被寄予了厚望的朱能却匆匆病逝了,没有享受太久皇帝赐予的殊荣和优待。

从明史记载中可以得知,公元1370年出生的朱能在24岁时承袭了其父燕山护卫副千户的官衔,来到了朱棣的身边。

由于这个阶段的大明依然是被朱元璋掌控在股掌之间,朱能也就只是在燕王府当一个尽忠职守的护卫,并没有机会展露出更多的才能。

然而,看似平静的明王朝实则暗流涌动。

因为朱元璋老了,但明初分封的那些藩王坐大了。

所以,当公元1398年朱元璋崩逝,年轻的嫡孙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感受到了来自藩王的威压。

为了强化皇权统治,建文帝决定削藩。因为这位新君是先对实力较弱的藩王下手,因此这就给了实力雄厚的燕王朱棣一个练兵买马的时间差。

在这个过程中,燕王府的邓庸将朱棣的行为偷偷上报给了建文帝。皇帝得知后惊惧交加,立刻派了北平布政使张昺去确认此事真假。

张昺在探明朱棣的确有造反之心后就想将他逮捕,等候皇帝发落。

就在这个危机关头,朱能出现了,他杀了张昺。也就是从此刻开始,朱棣只能反了。

但要知道,最开始的朱棣是不想反的,只是在他看到湘献王朱柏,也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二子,在削藩中受辱自焚后,才让朱棣产生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在靖难之役中,勇猛的朱能率领了数百精兵冲出了王府,击溃了建文帝派来的大军,攻下了北平的九门,为朱棣保住了北平。自此,朱棣就以北平为据点,图谋大业。

公元1401年,朱能接替了战死的大将谭渊的残兵,重振了士气,逼退了建文帝的大军,并一举攻下了河北至河南的多座城池。

在公元1402年,燕军在淝河一战中大败,军中诸将纷纷都劝朱棣退兵,保存实力,只有朱能站出来阐述了“一鼓作气”的道理。后来,在朱能的带领下,燕军南进,打到了江苏。

同年,朱能夺下了南京,这也预示着靖难之变的成功。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称帝,是为明成祖。立下了从龙之功的朱能获得了国公、右柱国等官衔。

然而,这位功臣却未能享受荣华太久,因为他在公元1406年的南征中病逝了,年仅37岁。

听闻此噩耗的朱棣悲痛万分,给了朱能东平王的哀荣。

为救朱棣,战死疆场

朱能是没享受几年荣华富贵就死了,但作为四大功臣之一的张玉,他是根本就没有活到靖难成功的那一年。

张玉是元朝遗臣,这就注定了就算归顺朱元璋,他也无法在明朝担任重要官职。

可张玉也渴望着封侯拜相,因此他就开始通过为朱元璋南征北战和驻守边疆来显示自己的诚意。

后来,立下了不少战功的张玉却只是被分配到了燕王府担任指挥佥事。幸亏,朱棣是他的“伯乐”。

张玉在跟着朱棣远征塞外的时候,因骁勇无畏的表现获得了朱棣的认可,成为了朱棣倚重的将领。

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张玉和同朱能一样,领兵夺下了城门的控制权。可是,张玉却不像朱能这般幸运,没能见到朱棣成功的那一天。

公元1400年,东昌之战爆发。迎战朱棣的建文帝大军首领盛庸在东昌设下了埋伏,还在埋伏圈中设置了大量的火枪和毒箭。在将朱棣引入其中后,盛庸就对朱棣展开了合围攻击。

就在朱棣命悬一线之时,朱能和张玉分兵前来营救,前者是要冲散敌军救出朱棣,后者是要吸引敌军火力。

由于埋伏圈中的杀伤性武器太多了,张玉没能活着逃离。事后朱棣追封他为荣国公。

轻视敌军,兵败身死

再来说这第三位丘福,他是自己弄丢了自己的“荣华”。

首先,丘福是见证了朱棣靖难成功的人物,他也因在这一战中的赫赫功绩被朱棣赐予了右柱国、淇国公等官衔。

但在公元1409年北伐鞑靼中,丘福以为能“运筹帷幄”,但没想到反中了敌军埋伏。史书记载,当时的丘福是先领着数千精锐到了胪朐河,他所带的大部分明朝兵力还在后方赶路,尚未到齐。

按理说,丘福应该等候大军,再一举攻下鞑靼。然而,丘福却一意孤行地想要以突袭的方式结束这场战争。尽管在战前朱棣曾警告过他不要轻敌,而且在发动突袭前夕军中诸将也纷纷劝阻。

丘福的这一战败了,他自己和数千精锐也死在了鞑靼的伏击下。

朱棣在听完战报后怒不可遏,直接撤销了对丘福生前的官衔封赏,还流放了他的整个家族。

只有此人,功成身退

最后的这一位是唯一带着尊荣善终的功臣,他就是朱棣身边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姚广孝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而他能有如此计谋也是因为他遇到了道士席应真,掌握了阴阳术数。

那么,姚广孝为什么要帮助朱棣呢?毕这是因为他自小就有着“入朝为官,兼济天下”的梦想,因此才会与朱棣一拍即合。

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一度都有想退居北平的念头,但都遭到了姚广孝的反对,比如那场东昌之战。并且,姚广孝也为朱棣指了条明路,让他不要去攻打城池,而是要挺进中原直取京师。

事实也果真如姚广孝所预想的那般,中原没有重兵看守。中原会出现防守空虚的情况也是因为建文帝一直主张以天子之威“以攻为守”,这位新君觉得朱棣不敢直接进犯天下所在之地。

因此,朱棣才能攻下南京,夺取江山。

朱棣即位后,姚广孝被拜为太子少师。

史书记载,但凡朱棣要离京出征,姚广孝都会被皇帝要求留在京城,辅佐太子太子朱高炽安定朝局,处理军政要务。可见,朱棣对姚广孝的信任。

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朱棣还亲自给他写了碑文。

虽然以上的四位功臣都对朱棣的成功登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最终也只有姚广孝一人独得善终。所以说,人和人的结局果然都是不一样的。

5 阅读:5917
评论列表
  • 2024-04-08 11:52

    张玉张辅父子俩可惜了。

  • 2024-04-05 16:59

    妖僧姚广孝确实牛逼

  • 2024-05-10 17:16

    靖难第一功臣非张玉莫属。

一木说史

简介:碧云红雨小楼空,春光已到消魂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