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背后:未成年人犯罪的边界在哪里?

中科法律服务 2024-03-19 11:20:58

校园本应是安全的港湾,却成了霸凌与犯罪的温床?

在河北邯郸,一起恶性校园霸凌事件震惊了全国。三名12至14岁的初中生长期对同班的13岁同学王某耀进行霸凌。3月10日,这三位少年将王某耀带到一个废弃的蔬菜大棚,夺走他的手机并强行控制。随后三人分工合作,一人负责看守,一人把风,另一人则回家取来铁锹。随后,他们用铁锹对王某耀进行了无情的攻击,导致他死亡,并将他的尸体埋藏在大棚内。这一行为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三个年轻的心狠手辣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在王某耀失踪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通过监控视频和家长的积极协助,尤其是通过补办电话卡和查询转账记录,警方发现了关键线索,迫使三名嫌疑人承认了他们的罪行。目前,这三名未成年人已被警方逮捕。

案件中存在多个疑点,包括三个未成年人如何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挖坑、埋尸的任务,以及是否有成年人帮凶等,如今还在侦破过程中。

针对该起案件,尽管性质非常恶劣,但是仍有可能出现“杀人不用偿命”的情形。因为中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做出了特别规定,对于实施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在量刑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年龄、动机和目的、是否初次犯罪等因素,并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四十九条明确规定,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在犯罪时不得适用死刑。

同时,根据我国刑法,年满16周岁即应对所有的刑事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而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应当负刑事责任;对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案件中三个未成年人要判处死刑是不可能的,最终会根据他们的实际年龄,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

除此以外,如果该起案件查出有成年人的参与,其同样需要面临刑事责任。如果其没有参与杀人,只是参与善后处理,那就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如果其参与了全程,那就构成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考虑到该起案件的恶劣性质,最高可以判处死刑。

随着与本案类似的一些极端案例的出现,公众开始质疑现行法律是否给予了未成年罪犯过多的保护,尤其是当受害者同样是未成年人时,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渴望变得更加强烈。

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规定是基于对未成年人心智成熟度的认识,但是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由于未成年人接触到信息越发丰富,提早了未成年人心智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法律的保护伞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成年人对于犯罪后果的认识。如果未成年人认为他们能够逃避法律的严厉制裁,这可能会在无形中降低了他们对犯罪行为的抑制。

如何在保护未成年人和遏制犯罪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了法律制定者和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更需要对现行法律进行细致的审视和必要的调整。希望可以通过法律的不断完善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朝着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保护受害者权益的目标迈进。

如果你对此有相关的想法或疑问,欢迎交流!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