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未解之谜:为何不再回延安?

峻辉聊过去 2023-09-24 00:02:00

对于毛主席来说,延安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城市。这是红色革命开始,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的地方,也是他个人生活了很多年的家。

但就是这样一个他饱含着深情的地方,他却在离开之后的很长岁月中,再也没有回去过。

这背后的原因让很多人想不通,或许也成了毛主席身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延安十年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是红军结束漫长长征之后,最终落脚的地方。

从此,这座在中国辽阔的地域版图中很不起眼的西北古城,成为了全中国成千上万的青年争相奔赴的地方。

他们受到了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感召,怀揣着浓厚的革命热情,想要在这里有一番作为。

而这里,也成为了毛主席思想发展成熟的摇篮,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毛泽东思想。

正在延安,毛主席领导中国共产党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破除了此前党内一直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历史错误。

1935年10月份,中央红军正式抵达了延安的吴起镇。

之后,在1936年和1937年两年间,毛主席先后在这里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和《矛盾论》三篇文章。

他总结了过去党的历史经验,也将实事求是正式确立为了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1939年到1940年间,毛主席又先后写下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三篇文章,对中国革命的未来做出了理论上的回答。

1941年5月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还让延安开始出现了新民主主义的雏形。

这一《纲领》对根据地的生活做出了很多新颖的规定,比如要实行“三三制”“民主选举”“廉政”,保护私有财产,保证土地私有制等。

1942年2月,毛主席还发起了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在党内确立起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的预备会议上,毛主席还在讲话中提到,陕北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是党一切工作的试验区,在这里也逐渐形成了从陕北形成经验,再推广到外部去的工作模式。

总之,延安这座城市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神圣地位,是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也是解放战争的伟大转折点。

正是历经了十多年的延安岁月,中国共产党才实现了从弱小到强大,从低谷到高峰的转变,让中国革命的样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其实,不只是毛主席,老一辈的革命家和共产党人在延安都留下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和传统,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共同形成了延安精神,推动中国走出被侵略的苦难,走向革命的辉煌。

如今,伟大的延安精神,依旧在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毛主席也在延安时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在这些影像中,他或是穿着厚重的棉衣,或是穿着简单朴素的布衫,在桌前奋笔疾书,投入紧张、专注的工作当中,也经常会走到窑洞外面,关心一下当地的小战士,也会和老乡拉拉家常,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

特别是和淳朴的老乡说话、聊天的时候,毛主席总是会露出爽朗、精神百倍的笑容。

延安时期,因为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都不是很好,毛主席和同志们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

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将他们打垮,反而不断激发出了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没有条件,就创造出条件来。

在最艰苦的时候,毛主席还亲自开垦了一片荒地,在那里动手种上了一批蔬菜,包括西红柿、辣椒等等。

就像1939年,他在陕甘宁边区干部生产动员大会上说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正在毛主席这一作风的带动和激励之下,轰轰烈烈的大生产活动开展起来了。到处都在搞生产,不只是在延安,其他的多个敌后根据地也都有出现。

延安电影团的摄影师们,还将同志们纷纷拿起锄头下地干活的热烈场景,记录到了电影胶片上,也让我们得以见到当初如旅长王震带队开垦南泥湾的真实场景。

离开延安

清清延水河、巍巍宝塔山,延安塑造了一代人的革命记忆,也在中国革命进入到下一个历史阶段的时候,主动退居到了幕后,成为了一座真正的“记忆中的城市”。

毛主席真正下定决心离开这块革命宝地,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彼时,蒋介石下了大力气,决心将他眼中的“匪军老巢”收拾干净,动用了34个旅,总计25万人的兵力,还有将近一百架的飞机集中在西安上空,来势汹汹,已非当时装备尚且简陋、人数也不占优势的解放军所能抵挡的。

正是考量到了两边悬殊的力量差距,毛主席最终决定先行放弃延安,等到来日再说。

在毛主席看来,蒋介石下令攻占延安,只是源于鲁迅先生说的阿Q精神。

蒋介石自以为将延安攻下,收入囊中,国民党就胜利了,掌握住了全中国,实则不然,这次的进攻恰恰说明他们已经彻底输掉了。

当时,延安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听闻他们要从延安撤出的消息,还从枣园专程骑马去见毛主席,问他能不能保住延安不撤退。对此,毛主席的回答也是十分冷静的,耐心地向他解释了自己背后的用意。

他说,蒋介石攻占延安,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从一开始就是不得民心的,因为这是对国内和平的破坏,单方面发动内战。

而且,蒋介石这个人从来是只顾着自己的想法,很不在乎其他人的意见和客观事实。

攻占延安之后,他大可以对外面说,自己已经成功捣毁了所谓的“共匪”巢穴,但这也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离开了延安,解放军们还可以礼尚往来地打到南京去,鹿死谁手,很不一定。

毛主席的这一看法很有见地。1949年,美国政府也发布过一则《白皮书》,谈到国民党军攻占延安这招棋不妙,评价其看似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其实是很华而不实,浪费且空虚的。

当时,延安当地的老乡们对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也很不理解。

毛主席将心比心,了解他们的心情,还用他们能听得懂的,通俗易懂的说法,再一次做了解释。

毛主席把延安比作了一个装满了金银财宝的包袱,说如果一个人背着这个包袱,突然遇到了别人拦路抢劫,他太顾惜这个包袱,不将其拿下来,再和这个劫匪对抗,他注定是施展不开手脚的,包袱也就真的成了包袱。

但是,如果他能够将这个包袱拿下来,再跟这个劫匪抗衡,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可能不仅不会被抢走金银财宝,还可能将这个劫匪打趴下,打死。

守不守延安,就是这个道理。暂时性的放弃,不是说以后就都不要了,而是等待合适的时机,发起反攻,将其再夺回来。

毛主席还对解放军战士们许诺,要用一个延安换回全中国。他说,时间不会太长,短就一年,多则两年。

这个许诺很快就应验了。毛主席和周恩来一行,是在1947年的3月18日夜里,从延安撤出去的。

而在这之后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不到三万兵力的西北人民解放军,就在和人数多于自己数倍的国民党军的周旋中,获得了三战三捷的绝对胜利,也为后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回不去的古城

总之,毛主席对延安城的战略判断堪称精准,只是他在1947年离开这里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这不管是对于延安当地的老百姓,后来看历史的人,还是毛主席自己,不得不说,都是一大憾事。

其实,毛主席在离开延安的那天晚上就是非常不舍的。他是在黄昏用过晚饭之后,才准备动身离开这里。而在他走的时候,已经可以听见延安城外手榴弹爆炸的声音了。

王震和周恩来很担心毛主席的人身安全,一催再催,让他赶紧和他们一起离开此处。而毛主席在从窑洞走出来后,还很是不舍地回头看了延安古城一眼。

可以想见,当时他的眼睛里是饱含着怎样深厚的感情。

后来,陕甘宁边区有一首民歌,将对毛主席的思念也写在里面。

歌曲里面唱道:“莲花生在水里头,毛主席在咱心里头;百灵子过河沉不了底,忘了娘老子也忘不了你……”

对于延安人民来说,毛主席就是这样一个忘不了,深深扎在了心里面的人物,他们又是多么盼望着伟人能够回来一趟,再看看这座城市,再和他们说说话。

吴连登曾经担任过12年的毛主席生活管理员。他是在1964年来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之后一直陪伴毛主席左右,直到他在1976年与世长辞。

他很了解毛主席在延安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也知道毛主席对延安的感情有多么深厚。

他在回忆文章中写过,毛主席心里也是很想要回到延安的,只是他的工作太过忙碌,要处理国家大事,还要关心外面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如何跟外面的世界交流和对话。

吴连登后来也去过延安,当地人知道他是毛主席身边的人,知道毛主席的身边人回来了,都很激动,很开心,说毛主席是伟大的,真好。

毛主席也跟秘书说过,让他先回延安,说自己随后就来,只是他确实因为工作太忙,最终没有成行。

毛主席对于延安人民的来信也是非常关注的。当地老百姓经常会送来一些吃的给他尝一尝,他总是会表现得很喜欢,说外国多好的东西他都是不要的,但是延安送来的就不一样了。

他会把延安送来的花生、土豆、绿豆、小米、南瓜、红枣等等,拿在手里面摸摸看看,久久不愿意离开,因为他知道里面蕴含着延安人民的一片深情。

曾担任西安市人大副主任的土金璋也在回忆文章中提到过毛主席对于延安的思念情绪。

1964年,他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工作过,还负责延安的外事工作,有次要去北京汇报纪念馆的陈列方案,毛主席知道他是从延安来的后,就专程打听说想见见他。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有了回延安看看的想法,所以想在动身之前先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

算上土金璋,当时从延安来的同志一共有12人,他们都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毛主席很耐心地听他们介绍延安当地的情况,听说当地有了不小的变化,心里面感慨万千,说自己是应该回去看看延安人民的,说再回去一次就好了,还对延安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表示了感谢。

之后,毛主席和延安来的这12位同志合影留念,土金璋在之后的30年里也一直都将其挂在自己的书房里面,他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来自主席的鼓舞与力量。

1965年5月份的时候,毛主席是回了一趟井冈山的,本来也打算跟着就去延安一趟。

只是,主席手头的工作还是太过于忙碌,加上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最终这趟行程也是半路夭折了。

在土金璋的讲述中,还有一段故事可以看出毛主席对于他曾经工作的那片西北大地的关注。

1960年的时候,土金璋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工作过,因而有幸和毛主席吃饭聊天。

毛主席在知道土金璋是原来的陕甘宁边区赤水县人后,就主动回忆起了那一带的几个村镇。

时隔多年,主席仍能对这些偏远地区如数家珍,说明了他超群的记忆力,也可以看出他此前工作的时候,是多么得认真、上心。

86 阅读:24176
评论列表

峻辉聊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