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暌违四年长篇小说新作,莫言、余华盛赞!

秦朔朋友圈 2024-03-30 01:30:38

“人的一生,很像是可以醒在不同时空中的梦似得万花筒。”——《登春台》

四年过去,格非的新作《登春台》终于在这个春天和读者见面了。

对于格非的粉丝来说,等待是值得的:结构巧妙、行文流畅、意象精致、细节真实、哲思潜藏。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读来享受。

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最让人骄傲。——诺奖得主、作家 莫言

格非,1964年生,江苏丹徒人。

中国当代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望春风》《月落荒寺》等,中短篇小说《褐色鸟群》《迷舟》等;另有论著和散文随笔《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博尔赫斯的面孔》等。

2006年获鲁迅文学奖,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2016年获年度中国好书,2021年成为首位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名单的中国作家。

若你尚未读过他的作品,不如就从这一本开始。

小说的故事发生于1980年代至今的这四十余年间。

沈辛夷、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四人,分别来自江南的笤溪村、北京的小羊坊村、甘肃的云峰镇以及天津城。

看似毫无关系的四人,实则相互影响。他们从无序、偶然中走来,最终在北京春台路67号产生了必然的交融。

整本书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开篇,注视着浩瀚宇宙中无数微尘的运动。这些微尘仿佛永无止境地微弱振动着,连接着无数个故事。

这四人的故事,只是无数微弱振动中的一部分。随着故事的逐渐揭示,我们仿佛离开了尘世,回顾整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隐藏着一种将世间万物联系在一起的隐秘逻辑。

在这逻辑之下,虽然日日万事丛生,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件事情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四个人,四十年

《登春台》延续了格非与当代生活进行游击战的写作策略,格非深知,当代生活世界波谲云诡,不可能被一部作品一网打尽,所以他近年的作品,以分体式、拼图式的方法,悄然营构当代生活世界的总体和纵深。

《登春台》四个主要人物均是取自当代生活河流的水滴,他们来自不同的流域和河段,他们互相交叉重叠和映照;他们既有折射生活的典型性,也有着反思生活的思辨性。——评论家 陈培浩

格非在这本书的结构构建上颇费心思:

开篇序章,先以俯瞰视角抛出故事;后续四个章节,对应四个主人公,叙事视角亦各不相同,章节之间看似独立,又彼此呼应相接;最终以附记结尾。

文章的结构,同样也是书中人物关系的结构,彼此独立又保持着“共振”。

被母亲困住的沈辛夷,试图逃离自己的人生却总是失败。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提婆达多吧。”

辛夷问他,什么是“提婆达多”。

父亲想了想,转过脸来,直视着她的眼睛:“就是在你的一生中始终会妨害你的那个人。”

陈克明对妻子信誓旦旦,却仍不可避免地出了轨,抱憾终身。

我无意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但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这件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只能这样说:自打我在听鹂馆外的平台上再次见到莎莎,直到我们如痴如醉地在湖边的树丛边上抱作一团、难舍难分,我竟然完全没有想起过我的妻子来,一次都没有。严格来说,不是我们处心积虑地要让什么事发生,而是事情自行发生,把我们两个人卷了进去。

阴郁的野人窦宝庆,始终握着自己的秘密,在人群中独行。

你把刀塞进去的一刹那,羊的周身随之微微战栗,就像人被冷风一吹,打了个激灵似的。因为刀很锋利,它或许只是感到被什么东西冰了一下,但不会持续太久。因为你把刀抽出来的时候,热血的喷泉,被刀上的凹槽带出。血流高高地飙出来,砸在铜盆里咚咚作响。如果在冬天,还会腾起一片热气。这个时候,羊是怎么想的呢?它通常很安静,比熟睡的婴儿还要安静。刀子进去的感觉,让它很舒服。它仍然无条件地信任你,一动不动地依偎在你怀里,听任自己的热血往外喷涌,有如拧开的自来水龙头。到了这时候,它感觉不到什么痛苦,相反,它有一种一了百了的畅快感。

最为避世的周振遐,也不可避免地走入亲密关系之中,但他的幸福却终被死亡缠绕。

在陷入昏迷之前,周振遐仿佛听见一个遥远而庄重的声音,在耳边不断地向他提问,并催促自己诚实地予以回答。 问:此刻有何愿望亟待满足?

答:抽烟一支。

时代浪潮、生存危机、情感困境、欲望变迁、意义追寻…… 当代人的生活在他们故事里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四个人,四十年。四粒尘埃,终归尘。

推开自己的门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道德经》第二十章

这众人之中,有你有我;而时代碎片,交替现出真身。

人就像空气中弥漫的微尘,无处不在,终其一生或许只在片刻折射出一点微光,转瞬便不知去向。

在当今中国社会,城市化的大潮、科技的迅猛发展,飞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小说通过讲述四个来自乡村的不同年龄、性格、文化背景的人在北京同一家公司的命运交集,深刻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心和欲望的变化。

而变化的背后是强烈的不恒定感,它让人兴奋、畏惧、焦虑,抑或是想要逃避。

这一切都让人终忍不住频频发问: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对于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寂静山村里的乡民来说,生活的目的,早已不再是待在自己的家中且感到自在和舒适,而是猜测并想方设办法去满足“他人”的莫名欲望。而当所谓的“成就感”,成了“别人”瞳孔中偶然映出的虚幻闪光时,生存本身就像是自愿接受的无期徒刑了。

好就是坏,越好就是越坏。

为什么我如此不幸?

永远不要去问: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偏偏是我?因为生活中的不幸和灾难,不是平均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

除了白痴之外,生活中并不存在完全幸福的人。一个再不幸的人,心灵深处也有一线光明。

为什么别人总是比我快乐?

每个人的心里,都挂着一块幕帘。幕帘把一些东西挡住了。但人其实很清楚,幕帘后面有什么。没有任何人,在看着这块幕帘时不苦恼,不焦虑。

如何才能不焦虑?

一个人,若总是习惯于从现在看向未来,自然越看越焦心,越看越恐惧。如果倒过来,你拥有一种从未来,从生命的尽头回望现在的眼光,你会立刻发现,现在的每一刻,其实都无比珍贵。

以上问题,其实作者并没有在书中给出标准答案,更像是借角色之口和正在阅读的你讨论。

他所做的是把每一个问题具象化,一件件摆地在桌面,赤裸裸地拿给你看,试着触动当代人日趋麻木的感官与思维。

就如同在告诉你我:

等等吧,停下追赶浪潮的脚步,暂闭执着于他人目光的双眼,重新思考个人的真实需求,再坚定地重新起程。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于万千命运中,我们只需推开自己的门。

/// END /// 内容来源一条app 有任何产品反馈,请联系一条客服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