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民国时期实战经验没用因为民国上将指挥的火炮还没德军师长多

千年论战 2024-05-19 09:38:39

实战经验其实很不值钱,不信,你看看民国军头们就知道了。民国建立之日起,就连年混战,其中不乏一些从袁世凯时代打到抗战时期的猛人,他们的战斗经验非常丰富,这些军人的战斗经验面对日军却没啥用处。德国军队在一战结束到二战正式开打前,可也没啥实战经验,但德军和民国时期带着德国头盔的德械师却是两个概念。原因其实很简答,民国上将们手中的火炮还没德军一个师的火炮多。

民国最初有九个一级上将,他们九人中只有两人手中有200门以上的火炮。这两人就是张学良和阎锡山,他们两人实力最强时手中都有十个炮兵团,每个炮兵团拥有36门火炮,他们的火炮实力一度超过了委员长,是可以决定北方乃至全国归属的大人物。其余的七个一级上将中,冯玉祥手中一度有百门出头的火炮(折合成炮兵团就是三个团)。

陈济棠等人手中往往只有一个炮兵团,就算是李宗仁也只是在指挥武汉会战时,有指挥200门以上火炮的经验,在主持第五战区作战时火炮数量是99门。在民国军头们大混战的时代,只有一个人一次指挥过200门大炮的实战,那就是中原大战时期的杨杰指挥的野鸡冈炮战,他一次指挥了委员长首先得208门大炮和西北军PK。

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增加了不少上将,但能指挥百门以上火炮的人还是屈指可数。傅作义很出名,但他手下也只有一个第25炮兵团。西北王胡宗南手下有几十万大军,他手中的火炮也只有76门。汤恩伯的部下有四十多万,炮兵力量却只有炮兵第15团和大半个炮兵第13团(两个连被借走),各种火炮加在一起只有44门(24门76毫米野炮,12门114毫米炮外加8门105毫米榴弹炮)。就连委员长本人手下的直属炮兵力量也只是7个团、252门。

民国的军头们看似指挥着几十万、上百万大军,但火力堪忧,指挥大规模火炮作战的能力和当时的强国相比差得太远。一个德军步兵师拥有75毫米步兵炮20门,105毫米榴弹炮36门,150毫米榴弹炮12门,不算反坦克炮和80毫米迫击炮,一个德军步兵师拥有的75毫米以上火炮就有66门,已经和抗战时期一个战区的火力相当。双方的重炮火力差距更大,抗战前中国军头中只有张少帅手下有21门150毫米榴弹,就连委员长手下也只有12门150毫米榴弹炮。这些大杀器都被他们当成压箱底的宝贝,他们手下的军长、师长可没啥机会练习。就算委员长多方化缘,一个战区级指挥官手下的重型火炮也比不过一个德军师长,上文提到的胡宗南手下就只有八门105毫米榴弹炮和8门150毫米榴弹炮。一级上将李宗仁手下也只有12门115毫米榴弹炮,刘峙坚守第一战区手下也才有12门150毫米榴弹炮。

美国给了驻印军三个105毫米炮的炮兵团(36门炮编制),外加两个105毫米榴弹炮炮兵营给新38师和新22师,就让“没见过世面”的中国军人有了PK日军师团的底气。什么样的装备打什么样的仗,民国时期的中国军队打得就是一个师甚至一个军没有几门火炮的战役、战斗,指挥官所谓的经验也就是一次指挥几百、上千挺机枪射击或者让大刀队冲锋,根本就没有布置数百、上千门火炮作战的能力。民国军头打了二十多年内战,炮兵阵地的布置方式还停留在普法战争时期,遇到了经常用大量炮兵演习作战的日军吃亏很大。

德军战斗经验是少,可它有四年生产6万9846门火炮的能力,德军步兵师的火力是德械师的十倍,是普通中国步兵师的数十倍,它生产、消耗的弹药是中国的近50倍(958万吨VS20万吨)。和这种火力优势比起来,民国军人所谓的实战经验真就是废纸。

3 阅读:1125
评论列表
  • 2024-05-20 10:07

    光有炮没用,没有制空权一样被灭

千年论战

简介:谈古论今,说千年战争,预测战争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