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有二条生路可以走,却偏要选择死路,面子真是害死人

李苏章 2024-02-08 13:02:58

明代末代皇帝崇祯即位后,勤于政务,大力清除阉党,在历史上还是留有美名,可惜最终还是自杀身亡。

其实,他本来可以不死,有二次生还的机会,但他最终还是放弃了。

为什么是这样?

这要从李自成说起。

1643年正月,李白成率部攻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1644年3月1日,大同失陷,李自成部开始包围北京,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

这时,崇祯想到了南迁。

即由北京迁往南京。

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

在现代战争中,很多国家眼看首都顶不住了,立即把首都指挥机关迁移出去,这是保存实力的最佳途径。

崇祯把自己的想法跟太子李明睿等人说了,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他们都认为,现在北京形势危急,必须南迁,在南京建都,再组织军队进行反击。

但是按照明朝制度,皇帝的决策需要得到大臣们的支持。

在大臣面前,崇祯皇帝却失去了当面说南迁的勇气。

因为,他害怕他这样一说,会落一个贪生怕死的名声,面子不好看。

于是,他问大臣们怎么办?

大臣们面面相觑,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就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南迁。

李明睿见了,主动写报告,提出首都南迁。

他不说还好,一说立即炸开了锅。

大臣首领陈演立即跳了出来,强烈表示反对。

为了加强效果,他故意把这个消息散布出去,结果弄得宫内外谣言四起,军心动摇。

他趁机指使下面的人打小报告,说李明睿动摇军心,皇上要严肃处理。

其实,这些人之所以上蹿下跳,还是有点私心的。

就是他们走了,房子田地、老婆孩子怎么办?

要知道,他们大大小小有几百号人口,当时不通火车,也没有飞机,全靠二条腿走路,从北京到南京,怎么说也要走一二个月,到了南京,估计家人也要累死一大半。

与其这样,不如死在北京算了。

所以他们就强烈反对。

面对大臣们的群情激愤,崇祯也为了难。

他是总领导,大臣们都不怕死,他难道可以怕死吗?!

为了面子,他只好强撑一天又一天,后来实在撑不下去了,因为京城外面已经炮火连天了,他决定跑。

但是李明睿的一句话彻底把他这个念头掐死了。

李明睿说道,皇上,京城內外已经被李自成的军队围得水泄不通,跑不出去了。

崇祯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

这个时候,他还不至于死,因为他还有第二条生路。

李自成本来就是一个农民,要求不高,无非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3月27日,李自成打到北京复兴门一带,马上就可以看到皇宫了。

他忽然不打了。

他跟崇祯提了一个条件,只要他答应,他立马退兵。

李自成提的条件就是,割让西北给他,不归中央管理,另外给100万白银给他。只要崇祯答应,他可以带兵去攻打满人。

满人即后来的清政府,当时也在起兵,攻击明政权。

按理说,这是天大的好事,绝对赚翻了。

然而,大臣们知道后,又是群众激愤,说是什么丧权辱国,出卖民族利益。

大臣们说得道貌岸然,义正辞严,弄得崇祯也下不来台,生怕自己落了个投降派的名声。

其实,跟李自成签协议完全可以是权宜之计。

一是可以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

二是利用他去改打清兵,在强大的清兵面前,李自成的军队应该是不堪一击。

没有了军队,李自成拿什么去管理西北?

然而这步高棋硬是被大臣们搅散了。

大臣们个个说得康慨激昂,好像真的是为国为民。

后来崇祯走投无路,这些人又去了哪里呢?

都跑去面见李自成了,要求重新安排工作岗位。

而崇祯呢?

死的时候,身边就一个人,一个太监。

最后,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在景山歪脖树上上吊自杀,时年33岁。

他虽然在蓝色袍服上写道:“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有什么用?!

本来有翻盘的机会,却因面子问题,不愿翻盘,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这样的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李苏章原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0 阅读:34

李苏章

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写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