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如何输掉朝鲜战争?为什么说志愿军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

彼岸紫竹 2024-04-19 12:43:46

2020年10月23日,国内上映了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役最后阶段一场战斗“金城战役”的电影,叫作《金刚川》。

这电影拍得实在不怎么样,今天要聊美国人是怎么输掉朝鲜战争的,就用一下这个电影里的情节。

首先就是这个桥。我们知道1953年爆发的金城战役已经是朝鲜战争收官阶段的战斗了,当时出动了5个军,25万人,通过这座横跨名为金刚川河流的桥,2000辆卡车运送了1500吨物资,1094门大炮,战役开打后28分钟志愿军倾泻了1900多吨的炮弹,其中还包括喀秋莎火箭炮。

这么多重装备都是靠这座桥运输的,结果电影中这座桥是工兵拿小锤子敲出来的,只能过轻步兵,步兵过桥的时候挨了炸还往回跑,非要在桥上来回挨炸。

真实的战场呢?

美国人的飞机确实厉害,我们没有制空权,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

比如说,当时部署了10000多人的观察哨,四面八方都有,在非常远的距离就可以传递消息,哪个方向过来敌机都能发现。

为了避免被美军轰炸,志愿军还在金刚川的上游伐木,让木头顺流而下,在下游造桥。

桥建好之后,白天把桥板拆掉,晚上再装回去过桥。

修桥之前就会在河流两边修筑坚固的防空洞,美军飞机来了躲进防空洞,甚至能做到美军在上面轰炸,志愿军在防空洞里开会。整个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挖的土方量非常大,跟修筑长城差不多。怎么可能这时候,还让战士在小树林里靠卧倒躲避美军的燃烧弹呢?

最可气的就是电影最后,我看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战士们在并不湍急的河水中把桥用人撑起来,美国飞行员看到之后,感动了,放过了这些志愿军。

美军咋这么善良?这是打仗还是打架?玩心心相惜那一套。

首先得澄清一点,跟志愿军交手的美军并不弱,也不贪生怕死。要知道,那时候的美军,有不少都是参加过二战的美军,在欧洲西线战场,能跟天下第一的德军陆军交手并且最终获胜的军队,能弱吗?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前期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一举消灭了日本联合舰队,又在之后的夺岛行动过程中,顶着巨大的伤亡夺取了硫磺岛、冲绳岛,这样的军队,能弱吗?

如果是这样,抗美援朝应该只打几个月才对,美国人早就应该被赶到大海里去了。

真正的强者,他的对手不可能是弱者。

那么志愿军究竟是如何打赢抗美援朝的?

首先志愿军怕不怕死?确实不怕死,但是不怕死是不是就能打赢?人类战争史上,不怕死的军队太多了,义和团,冲绳岛上的日军,神风特工队上的日军飞行员,都不怕死,他们赢了吗?

不怕死确实很厉害,但是光不怕死是不够的。

为什么志愿军被称为人类轻步兵的巅峰?我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先进的单兵战术

这里提两个战术。

首先是三三制。又不得不说各种铺天盖地的影视作品,甚至包括国外的,不知道是不是追求视觉效果,军队冲锋时总是人挤人,铺天盖地的。如果像影视剧中描述的那样密集冲锋,不管是重机枪还是密集的炮火,在现代的重武器面前,恐怕多少人都被团灭了。

我军的战斗队形是三三制。

具体来说,是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三人分别负责“进攻、火力支援、掩护”,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互相配合,协同进攻。

志愿军的步兵,进攻时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撤退时则悄无声息,神出鬼没,在战术层面上已经达到了人类步兵的巅峰,即使现在也没有军队能够超越。

在美国人的视野看起来,就是漫山遍野都是志愿军,冲锋号吹响之后,这里也有,那里也有。

怎么形容这种战术呢?很多人都用《终结者2》中的液态机器人来形容,我觉得并不是很贴切,因为那个机器人虽然能变换形态,但是基本还是维持人形,志愿军其实要更高级,如果用机器人比较,志愿军可以从人型变成液态,或者散成更小的机器人,在需要的时候在聚合起来,变成刀或者变成钳子,专门攻击敌人薄弱环节。这就是士兵层面的能聚能散。

为什么志愿军可以做到?

因为基层的军事民主化,基本部队,从连长到排长,从班长到士兵,都对战斗目的和过程一清二楚,这样才能做到连长牺牲排长上,排长牺牲班长上,甚至不同的战斗小组被打散之后遇到一起,能迅速组成新的战斗小组,继续完成任务。

庞国兴战斗小组

其次是步炮协同。

现代战争,都是用炮弹弹幕在前面推进,步兵跟在后面。

志愿军的步兵可以在榴弹弹幕后150米,其他小口径曲射火炮后100米,甚至50米的距离跟进。

当我军炮兵火力准备时,美军都在反斜面的掩体、遮蔽部、防炮洞里面,当我炮兵火力延伸的时候才出来占领阵地。他们与阵地的距离约为20米。可当他们出来时,志愿军步兵已经发起冲锋,基本上可以做到与美军同时进入阵地,甚至先于美军占领阵地。

这一数字介于各种火炮的杀伤半径和冲击波半径之间。这一个步炮协同的数据,可以说是现代步兵的巅峰了,现在还没有第二个国家步兵这么厉害过。

二、大部队迂回穿插,能聚能散

大部队迂回穿插是在团队层面充分发挥志愿军能聚能散特点的战术,全世界至今为止,只有中国解放军能做到,这是志愿军能够在朝鲜能够打赢美国人的根本原因。

你想想,美国人正在正面抵抗志愿军的猛烈进攻,打得难分难解,突然身后冒出成建制的志愿军大部队,能不慌吗?

美国人在前三次战役几乎被志愿军的迂回穿插打崩溃,以至于李奇微接替麦克阿瑟之后,到各部队去调研,美军的高级指挥官都表现得非常沮丧,因为在志愿军凌厉的攻势面前,美军根本毫无办法,除了撤退,还是撤退。

向敌后迂回穿插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战术,还有个专有名词,叫做胡迭尔战术,可是有史以来,执行穿插战术的都是小部队,像美国人后来特别喜欢用迂回穿插战术的特种部队,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英。

为什么只能是小部队?

因为大部队需要携带辎重、物资,几乎不可能瞒过敌人的侦察系统,事实上,美国人看到志愿军的迂回战术后,也曾经学过,李奇微曾派一支部队穿插到志愿军身后,但是美国人打仗需要飞机支援,需要巧克力,需要重火力支援。到了敌后,这些都没了,美军不会打仗了,要不是跑得快,就要被志愿军包了饺子。

为什么志愿军大部队可以?因为志愿军单兵就可以携带武器弹药跟补给,都支撑连续作战7天。这支部队从建立开始,面对的一直都是比自己强大很多的对手,早就习惯敌后作战了。

志愿军拥有极强的隐蔽能力和战场感知能力,能够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两支美军部队间极小的缝隙穿插过去。

靠着这些优势,志愿军能够实现师级部队的迂回穿插,这对其他国家军队来说简直是神迹,美国人也是一样。

完成迂回穿插,就可以实现对美军的分割包围,整支军队都是能聚能散,聚起来时就发挥钳形战术,像尖刀般直插敌人心脏。

第二次战役,9军团15万大军神不知鬼不觉的包围了陆战一师2.5万人时,陆战一师完全就一脸懵逼,直到交战才发现被包围,志愿军的穿插绝对令全世界震惊,如此大规模的隐秘穿插,在全世界军事史上该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同时让志愿军震惊事情也发生了,美军的火力异常强大,陆战1师虽然被包围,但9军团的3个军合计12个师却拿他们没啥办法,水门桥炸了三次还是炸不掉,只能看着他们带着所有的辎重、伤员、几万难民完成了撤退。

三、反斜面战术

如果说抗美援朝前期的运动战,靠的是迂回穿插,那么后期的阵地战,主要是依靠志愿军发明的坑道以及反斜面战术,否则的话,在阵地战,火力又不足的情况下,是很难将战线稳定在38线的。

什么是反斜面,看图就知道。一般情况下,防守的时候,部队会在敌人进攻方面的山坡构筑防御阵地,但是美军的炮火太猛了,又有范弗利特这样的战争狂人,不计成本倾泻弹药,如果在正面阵地防守,那么即便在坑道中,志愿军也可能也会因为爆炸的冲击波受伤甚至牺牲。

于是志愿军将防御阵地放在反斜面,敌人炮火袭击时,躲在反斜面,一旦炮火停止,志愿军就迅速从坑道冲出正斜面阵地,将美军击退。

如果美军想要炮击反斜面阵地,那么就要把炮拉到离很正斜面很近的地方,才能发射仰角很高的炮弹,可是如果这样,我军就迅速从正斜面冲出来,突击美军炮兵阵地,所以美军也不敢这么做。

再后来的上甘岭等战斗中,志愿军就是用了这个战术,再加上顽强的精神,才获得最后的胜利。

四、瞒天过海

任何战争,隐瞒自己的战略意图,或者欺骗敌人都是非常常用的手段。

第一批入朝的部队有四野的 4 个主力军,分别为 38、39、40 和 42 军,仅这四个军就有 20 万人之多,还有一些高射炮师和辅助部队,合计人数大约 25 万。

为了不让美国人察觉志愿军已经参战。首先,从外观做起,大家换发了新军装,不是志愿军的军服,而是北朝鲜人民军的军服,服装上找不到任何志愿军的标志,部队举的是人民军的旗帜,甚至每个战士都要学上不少朝鲜话。

一切带有中国字样的物品,书籍、信件等等都严格禁止带入朝鲜。

按照志司的命令,全军黄昏时分出发,凌晨 4 点停止行军,全部隐蔽在丛林之中待命,行军中严禁说话,休息时不准生火做饭,刺刀等一切容易反光物品全部入鞘,没有刀鞘的用布包起来。镶了金牙的人不能张嘴,以免反光而暴露目标。

就这样,我军用了 20 多天时间,将 20 多万人悄悄送入战场,正是这种绝对的隐蔽,导致了美军即使飞机四处盘旋,也一无所获。

几十万人仿佛从天而降一般不留任何痕迹,这是一个奇迹,志愿军善于利用各种村落山林掩护前进,每个人都自带干粮,从不生火做饭,即便飞机从头顶飞过,也无法发现。

四、钢铁一般的意志

前面说了志愿军通过迂回穿插将美军分割包围,体现了志愿军“能聚”的特点,那么“铁原阻击战”则充分体现了志愿军“能散”的特点。

前四次战役后,美军被迫撤回到三八线以南,此时美军总指挥由麦克阿瑟换为李奇微,此人确实是志愿军的大敌,因为他发现了志愿军凶猛攻势背后的弱点。

什么弱点?

李奇微分析了前三次战役,志愿军进攻的规律,第一次战役(为便于理解,均采取我方通称,即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发起云山战役痛歼美军,至11月2日美军溃退,历时8天。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发起攻击,到12月2日停止战斗,历时7天。

第三次战役,志愿军1950年12月31日战至1月8日,历时8天。

李奇微敏锐地察觉到,由于志愿军后勤补给跟不上,都是轻步兵,每个人能携带的战争物资有限,发起持续进攻的时间有限,大概就是7天左右。

他根据志愿军的这个弱点,发明了“磁性战术”,又叫“礼拜战术”,就是在志愿军进攻时,与志愿军保持一定距离(22-26公里),不近战接触只以远程炮火反击,等到7天时间一过,志愿军弹尽粮绝,美军再发起全面反击。

这个战术对志愿军威胁极大,在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吃了亏。由于部队已经越过三八线,后勤补给更加困难,等到彭德怀发出撤退命令时,有些部队的位置已经太靠前,所以蒙受了比较大的损失,比如180师。

彭德怀还意识到,此时志愿军的物资中转枢纽铁原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一旦铁原失手,几十万志愿军很可能陷入美军包围,后果不堪设想。

1951年5月27日,彭德怀直接给此时离铁原最近的一直部队63军军长傅崇碧下达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坚守文岩里、铁原、朔宁地区的阵地15-20天,为其他部队构筑稳固防线争取时间。

傅崇碧权衡后认为,要坚守铁原15天,至少需要3天时间购置野战工事,才有可能抵挡住美军,于是他给189师师长蔡长元下了死命令,必须坚守3天,此时距离美军先头部队到达,已经只有几小时,没有时间构筑工事了。

蔡长元知道,没有工事,即便将189师打光,也挡不住美军的机械化部队。

怎么办?

蔡长元做了一个人类军事史上全无古人,估计也没有来者的决定,将189师就地分开,部署了200多个小阵地,每个阵地只有10-30人,在每个要点上配置的兵力火力,都足以使这个要点变成一块难啃的骨头,分布在正面25公里,纵深20公里的500平方公里的战场上。

不要小看这十几二十人,只要有这个阵地在,美军就必须将全部阵地拔掉才敢前进,美军是绝对不敢将自己的后方暴露给善于敌后作战志愿军的。

美军开始一个一个进攻这些小阵地,那一幕极其残酷,阵地上的战士,知道这个任务是十死无生,但是为了整场战争的胜利,他们每个人都义无反顾,坚决执行命令。

每个志愿军战士,眼睁睁看着前面的战友一个个牺牲,自己做不了什么,而且很快就会轮到自己,但是没有人逃跑。

最终志愿军打赢铁原阻击战,美军包围吃掉志愿军的战略意图彻底失败。

为什么志愿军能拥有钢铁一般的意志?

决定一场战争中,士兵心理的有两条,为何而战跟为谁而战,美国士兵经常不知道为何而战,也不知道为谁而战,怎么可能意志坚定。

志愿军不一样,虽然这场战争我们并不想打,但是美国人打上门了,为了保护新生的新中国,为了保家卫国,这场仗我们必须打,为了中国人民好不容易获得的和平和新的希望,我们必须打赢。

再加上我军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将这些理念传达给了每一个士兵,战士们这才能拥有钢铁般的意志。

5 阅读:332
评论列表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