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殿试的刘墨林,为何敢顶撞隆科多?这是雍正出的“面试题”!

卿心君悦 2024-05-19 12:19:43

文丨卿心君悦

作为雍正跟前的红人,刘墨林的入仕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

先是因为在会考之后逛漱玉院差点失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好不容易得到雍正特批,参加了殿试,又因为得罪了隆科多的缘故,从进士名单上被除名。

要不是雍正破格力保,甚至为了他“舌战群儒”,刘墨林的仕途生涯算是彻底凉了。

那么问题来了:无官无职无背景的刘墨林,为何敢冒着前途被毁的风险,硬怼上书房大臣隆科多?

难道仅源于他不畏权贵、宁折不弯的书生本色?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篇文章要揭秘的,就是刘墨林在御前硬怼隆科多的背后真相——一场关乎命运的“豪赌”,一场决定前途的“考题”。

节外生枝

刘墨林怎么也没想到,漱玉院之行让他俘获美人心的同时,却差点让他失了前程。

当时,恩科会考刚刚结束,标榜风流才子的刘墨林提议去漱玉院找花魁苏舜卿。对于这个提议,好友王文昭本是拒绝的,可架不住刘墨林与尹继善在一旁撺掇,就这样三人一起去了漱玉院。

在漱玉院,刘墨林连破四关,成功见到了苏舜卿,但也因此,与苏舜卿的爱慕者,隆科多的大公子发生了不愉快。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隆科多的耳朵里。

对于儿子拿钱逛青楼一事,隆科多本就生气,而更让他生气的是,钱花了,还没抢过人家,这让隆科多觉得颜面受损。

毕竟,他儿子逛青楼向来都是亮明身份的,可对方明知他儿子的身份,还当众跟他儿子争,这摆明了是没把他隆家放在眼里。

为了给刘墨林一点教训,隆科多借东城巡街御史之手,将刘墨林等人逛青楼的事捅到了会试主考李绂处。

此时,录取的贡士名单刚刚出炉,刘墨林、王文昭以及尹继善赫然在列。

对于这个突发的变故,李绂自然不能当做什么都没发生。

于是,他先是派人着手调查事情的来龙去脉,随后便带着举报信与调查结果去找雍正汇报,请雍正定夺。

看着手中的举报信,雍正不以为然的说道:

“隆中堂家里的人,管得也太宽了吧。这些考生,不过是去看看热闹,怎么能说是品行不端呢……你去告诫一下这些考生,让他们今后注意一下就是了。”

雍正的意思很明确,既然没成既定事实,就没必要上纲上线的追究,至于举报信的事,明显是隆家的挟私报复,不必理会。

雍正都明确表态了,李绂自然没有揪着不放的理。不过鉴于刘墨林的“突出表现”,以及避免得罪隆科多,李绂还是决定单独请示一下关于刘墨林的问题:

“那个什么破四关的刘墨林如何处置,还请皇上示下。”

对此,雍正的态度依旧没有改变:

“朕看就不必深究了,准他参加殿试吧。

就这样,在雍正的特许下,刘墨林逃过一劫,按流程进入了殿试环节。而他也因此成了当届考生中,最备受关注的那一个。

本以为经此一事,刘墨林会有所收敛,没成想,在御前殿试上,他再一次亲手把自己送上了风口浪尖。

有意为之

殿试当天,在李绂的带领下,一众考生按规矩向雍正行礼跪拜之后,考试正式开始。

看着眼前层层筛选出来的青年才俊,雍正那是一百个满意,毕竟这些人很快就能成为他的人,以解他无人可用的困境。

就在雍正出于好奇,向一旁的李绂确定哪个是刘墨林的时候,率先答完题的刘墨林起身交卷了。

见此,雍正惊讶之余,脱口问道:

“这么快就写完了?”

面对雍正的询问,刘墨林从容淡定的回答道:

“回皇上,听说皇上每日批阅的奏折,在万字以上,同皇上相比,臣算慢的了。”

刘墨林这段带有讨好意味的话,暴露了一个隐情:第一个交卷,很可能是刘墨林故意为之的,至于目的,就是为了引起雍正的注意。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

如果不是想引起雍正的注意,刘墨林只要中规中矩的回答雍正的问话就可以,没必要借答话来吹捧雍正如何勤政。

同时,如果不是早有准备,刘墨林岂会脱口而出雍正每日批阅奏折在万字以上。

毕竟,一个人的脑子反应再快,临场应变的能力再牛,也只能体现在回话的技巧上或是分寸上,而不是在明确的数据上。但凡涉及数据,基本都是事前做过调查,有过了解。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殿试之前,刘墨林就想好了要第一个交卷,且为可能因此被雍正问话,做了充分的准备。

那么问题来了:刘墨林引起雍正注意,有什么好处?

好处可太大了!

其一、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被隆科多报复。

在此之前,因为苏舜卿的事,刘墨林得罪了隆家大公子与隆科多,还因此差点失去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对此,刘墨林心知肚明。

至于他为何会知道自己险些被淘汰,原因很简单,李绂向雍正汇报此事的时候,雍正特意交代过李绂,去告诫一下那些去青楼的考生。

如何告诫?自然是将被举报导致差点失去殿试资格一事说清楚,进而起到警示的作用。

也就是说,刘墨林是通过李绂确定了隆家因苏舜清一事在伺机报复他。

而如今他虽然顺利进入了殿试环节,但难保隆科多不会继续挟私报复,将他的试卷淹了。毕竟,位高权重如隆科多,想要刷掉他这个无权无势无背景的考生,简直是易如反掌。

在这种情况下,唯一能够避免可能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方式,就是想办法引起雍正的注意。只有雍正注意到他,或是看了他的试卷,才能最大限度的压缩被暗箱操作的空间与可能。

其二、为入仕做铺垫。

对于当时的读书人来说,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高中,入朝为官,刘墨林自然不例外。

而能够进入殿试的,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水平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差。

在起点一致的情况下,想要脱颖而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想办法进入决定你命运的那个人的视野,让其能够快速看到你的优点与长处。

这也是在职场上,明明能力差不多,起点又一致,有的人原地踏步,有的人却能先人一步的原因之一。谁能先一步入了领导的眼,谁就能先向上迈一步,这就是职场的现实。

而这便是刘墨林要第一个交卷的另一个原因——创造一个入雍正眼的机会。

一场决定命运的“豪赌”

对于刘墨林一本正经的马屁,雍正虽然十分受用,但为了保持形象,他不能表现出来,于是准备回到座位上继续监考。

可雍正刚刚转身,一旁的隆科多却突然向刘墨林发难了:

“你,放肆,你是什么人,敢拿自己和皇上相比。”

从刘墨林进入考场起,隆科多的眼睛就一直盯着这个没把隆家放在眼里的考生。见刘墨林如此出风头,还对标雍正,报复心切的隆科多终于忍不住发声了。

在他看来,既然雍正没有回应,就说明刘墨林的马屁很可能是拍到了马腿上,既如此,他正好趁机发难,说不定能绝了刘墨林的仕途。

隆科多话毕,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刘墨林的身上,雍正更是特意转过身来,一脸玩味的看着刘墨林如何应对。

从某种角度来说,此时隆科多的发难,俨然成了一道决定刘墨林命运的“面试题”。只不过,主考官不是隆科多,而是一言不发的雍正。

我们再来看看刘墨林是如何应对的:

“追比圣贤本是读书人的愿望。”

不得不说,刘墨林确实有两把刷子,无论是态度还是回答,都堪称完美——

态度上,不卑不亢,毫无惧色;回答上,不软不硬,逻辑缜密,将雍正比作圣贤,既捧了雍正,又精准的驳了隆科多的质问。

被怼得哑口无言的隆科多尴尬的愣在原地,而雍正为了缓解气氛,示意李绂将刘墨林的试卷收上来,借此结束这场小插曲。

这时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刘墨林为何敢当众顶撞隆科多?

要知道,隆科多不仅是上书房大臣,还是助雍正登基的功臣。即便雍正对隆科多并没有过于重用,但此时隆科多身上贴的依旧是雍正的标签。

也就是说,刘墨林是如何笃定,他当众顶撞隆科多,雍正不会动怒?

事实上,刘墨林之所以敢当着雍正的面,顶撞隆科多,可能有两方面考虑:

其一,用人之际。

作为一个以入仕做官为目标的读书人,刘墨林对朝局势必有所了解。

他清楚刚刚登基的雍正,正处于用人之际,需要大量的自己人来稳定政权,这才着急的开设科考。

雍正用人选人的具体标准刘墨林虽然不清楚,但他明白一点:对皇帝来说,选人的最低标准与最高标准是同一个——只忠于皇帝本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当众顶撞隆科多,并不存在触碰雍正底线与红线的问题,反而能变相向雍正表明忠心,毕竟他虽然顶撞了隆科多,但他也在捧高赞美了雍正。

也就是说,在刘墨林看来,着急用人选人的雍正,因他顶撞隆科多而发火的可能性极低。

其二,别无选择。

在此之前,他已经得罪了隆科多,就算他不反驳,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甚至还可能给雍正留下胆小怕事的印象。

一旦给雍正留下这个印象,那么他想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就难了。

既如此,倒不如表现出一副不畏权贵的姿态,博一个被雍正另眼相看的可能。

这才是刘墨林敢在御前硬怼隆科多的真实原因,不是不畏权贵的书生意气,而是基于形势,权衡利弊之下的一场“豪赌”。

人生本就是一场“豪赌”,关键时刻人还是要赌一把,赌对了,就有可能平步青云,赌输了,或许会一败涂地,又或者会原地踏步。但不管怎样,成大事者,有时就要有在关键时刻赌上一赌的决心和勇气。

显然,刘墨林赌赢了。

为了捞回被刷下去的刘墨林,雍正特意带着老十三去找李绂等人“辩论”,并在后续安排职位的时候,选择将刘墨林带在身边。

至于雍正为何会重用刘墨林,而不是亲自掌过灯的状元王文昭,到此已经一目了然了。

刘墨林的御前表现,不仅给雍正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还让雍正直观的看到了他身上的优点——机敏练达,敢说敢为,脑子灵活,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极强。

而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混职场,有真本事很关键,但更关键的是,你的本事与能力,得让那个决定你能否向上一步的人看到。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1 阅读:130
评论列表
  • 2024-05-19 13:06

    刘墨林怼隆科多,的确是机智,但是导演编剧还是让王文昭成了状元,而刘墨林只是探花,并且刘墨林的出场率要比王文昭多的多。直到在八王议政时,王文昭的才干才表现出来,而刘墨林最终下线,王文昭获得了雍正的赏识。一个人,首先得自保,然后才能成事。在这点上,王文昭的状元不是白给的!

卿心君悦

简介:情感观察者,书评人,影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