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古钱币,七个国家独特的货币魅力!

云谷道渊古董收藏学府 2024-02-02 15:01:54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在经历了三家分晋之后,形成了秦、魏、韩、赵、楚、燕、齐,七国为主的争霸局面。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战国七雄的货币。

战国·秦 半两钱

秦国半两钱始铸于战国初期秦惠文王二年 (公元前336年) 。秦孝公时商鞅主持变法十余年,秦国大治。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即位,此时东方六国货币经济已成体系,秦国此时铸行货币方便与各国进行商业流通。半两钱成为贯穿秦国历史最为重要的货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进一步统一货币,使得这种方孔圆钱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历代王朝货而通用的形制,影响深远。

战国·魏“安邑半新”桥足布

平首,圆肩,圆裆。面文为“安邑半新"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一书收入了“安邑一”和“安邑二”桥足布,传世有“安邑半”桥足布。“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是战国早期魏国都城。有学者指出,目前发现的19种桥形布币文字中的地名基本属于魏国。考察魏国历史,早期都品在安品,统治重心在山西西南部: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40年)迁都大梁,并且经过三晋交换土地使得魏国在中原地区土地连成一体,其政治重心转移到了东部和南部。因此“安员半新桥足布可能是战国前期魏国货币。

战国·韩斜肩弧足空首布(三川新)

空首呈方形,币边缘出廓,造型规整,制作较精。一面铸三条斜棱,一面铸两条斜内有铭文“三川新”。“三”字仅保存字头,为正体的简写形式。战国·赵“甘丹”圆首刀

圆首,刀身与柄宽度相差无几。直背。柄端有小孔环首。币面无廓。一面铸有“甘丹”二字,另一面一字不识。"甘丹”即邯郸,战国时为赵国都城。战国时期主要铸造流通刀币的国家为燕国和产国,此外北方的白狄之国如肥、中山、鲜虞等也都通行尖首、针首刀币。战国·楚青铜贝币

这两件青铜贝币形同海贝,是仿照磨去背面的海贝铸成的,表面铸有阴文”,俗称“鬼脸钱”或“蚁鼻钱”,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青铜铸币,也是整流通货币中的主要种类。

战国·燕明刀

方首,弧背。出廓,廓缘磨制较精。柄部饰有两道纵向弦纹,柄端有环首。刀身一面铸有“明”字,字体概为战国早期偏晚阶段。关于此“明”字历来有多种观点,有“盟”"营”"名""泉”"回文“宴”等不下10种解释。学术界普遍倾向于释为“明”,主要是因为该字字形与甲骨、金文以及小篆中的“明”字相近,更有学者提出“明”即战国赵之“明邑”或燕之“平明品”。近来有学者在承认字形为“明”字的基础上,指出此字与“眼”字同源相通,由“眼”而转通“燕”,即燕国以国名发行的刀币。

战国·齐齐刀(六字刀)

这件刀币长18.2厘米,宽2.9厘米,重45.9克。面文铸六字。刀币铭文可读为“齐返邦口大刀”。铭文实际上记录的是燕国灭齐,田单助齐襄王复国的历史事件,如此则此类刀币当铸于齐襄王时代,也就是战国中晚期。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这两百多年所铸造的钱币种类甚多,上面介绍的七枚仅仅是个例,其他部分钱币图如下。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