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过去5年改造老旧小区5230个

辽沈晚报 2024-05-20 06:26:22

老旧小区改造成果展览。本报记者 王迪 摄

在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上,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魏举峰就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焦点问题进行了答记者问。

老旧小区改造引领居民成为“参与者”

问: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既要“改造见实效”,更要“管理有长效”。请问辽宁省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是如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改造的?

答: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改造工程,也是推进社会治理具体实践。将老工业基地基层党建引领优势充分融入改造全过程,注重发挥小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头作用,引领居民由“旁观者”转向“参与者”,由“要我改”转向“我要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改造前,坚持党建引领、问需于民。我们坚持群众的事让群众商量着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因地制宜积极搭建议事平台,从提出改造建议到商量改造方案由居民全程参与。

改造中,坚持过程监督、问计于民。建立以小区为单位的居民监督机制,搭建由居民监督员,街道办事处,设计、建设和施工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平台,将居民满意度纳入改造评价指标。

改造后,坚持共同治理、问效于民。我们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之中,调动小区居民、社会力量和关联单位积极性,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动“支部建在小区”“党旗飘在小区”,共商共建老旧小区管理长效模式。

问:这次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在辽宁召开,请问我们有什么感想,下一步工作会有怎样的思考?

答:这次全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系统总结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所取得的成效,为持续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典型示范。通过这次现场会交流学习,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地区宝贵经验,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扎实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让人民群众能够时时感受到党就在群众身边。

老旧小区改造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把它作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要举措,作为全省十五大工程的重要内容,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通过基础类改造,解决“屋里冷、房顶漏、下水堵”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提升类改造,配套建设养老、托幼、医疗、教育等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让群众生活更加宜居安居、和谐美好。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在辽宁省沈阳市召开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现场会,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魏举峰进行了发言。他表示,近年来,作为首个部省共建城市更新先导区,辽宁省住建系统按照住建部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聚焦“为民、便民、安民”,着力实施以老旧小区改造、老旧管网改造、口袋公园建设、城市生命线工程为重要内容的城市更新行动,逐步形成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共同缔造为主线、以完整社区为目标、以“1358”工作法为路径的具有老工业基地特色的旧改之路。

全省累计改造老旧小区建筑面积1.64亿平方米

魏举峰表示,辽宁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22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10个方面突破、50项重点任务聚力攻坚,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省政府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15项重大工程,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进,努力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完工;连续四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连续三年对改造成效明显的地区实施正向激励,共给予2700万元资金奖励。

在发改、财政、住建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2019-2023年,全省累计改造老旧小区5230个,建筑面积1.64亿平方米,惠及居民237万户,改造规模居全国前列。

全省累计配套改造小区内各类管网10300公里

魏举峰强调,作为老工业基地,我们按照“先民生、后提升,先急需、后改善”的原则,创新实施“1358”工作法,围绕一项总体要求系统谋划,区分三个改造阶段分类指导,完善五个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聚焦八项重点任务有序实施。概括讲着力在“三个坚持”上下功夫:

一是坚持雪中送炭,基础类改造应改尽改。把解决“屋里冷、房顶漏、下水堵”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放在首位。近五年,全省累计改造小区内各类管网10300公里、改造小区道路2000万平方米、增加外墙保温720万平方米、改造屋面防水2700万平方米,供暖时改造后的室内温度普遍提升2-3℃,居民对供暖质量的诉求下降45%。

二是坚持宜居安居,完善类改造因地制宜。沈阳市小西小区在全省率先加装电梯,取得积极示范作用。大连市金普新区融入低碳新思路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三是坚持民呼我应,提升类改造共同缔造。沈阳市牡丹社区引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做实“畅通、暖房、美化、亮化、文化”五项民生工程。鞍山市在小区内植入“8890幸福驿站”,完善党政服务、诉求办理、贫困帮扶、便民服务、医养结合、金融服务六大功能。

本报记者 王琳 赫巍利

1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