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肖永银怒斥杜义德:为什么要骂我?杜:跟你的处理方式有关

静心的历史 2024-02-26 09:37:55

卸下重任的杜义德回忆起1947年六营集的那场战争,硝烟弥漫的战事虽然已经过去,但当年所发生的一切依旧历历在目,杜义德将军想起那位令他十分敬佩的肖永银。

说起肖永银这个人,杜义德将军真是满满感慨。

六纵司令部里,政委兼代司令员杜义德被气得脸色铁青,他不停地在房间里面来回踱步,熟悉杜义德的人都知道,他虽然在战场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但是私下里却是个脾气很温和的人,如今看到一向好脾气的政委这般生气,平时爱开玩笑的参谋人员此时一个个噤若寒蝉。

杜义德为何这般生气,究竟发生何事?

就在刚才,心系战事的杜义德给十八旅打去电话询问进展,接听电话的是十八旅的参谋长,他说:“前面我们旅长让队伍都停下来了。”

“什么?!”

杜义德甚至不敢相信自己刚才听到了什么,现在已经到了战事的关键时刻,十八旅竟然擅自改变作战方案?要是中间出了岔子,要是这场战役的构想最终没能如愿,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为什么部队要停下来?为什么不执行命令?去告诉你们旅长马上执行命令!”

杜义德着急不是没有道理,但十八旅旅长选择“抗命”也是有原因的。

1947年3月,南京国民党国防部出台了一个名叫“黄河战略”的军事计划即:抢堵花园口,将刘邓大军阻隔于黄河北岸。然而只过了三个月,这个军事计划就以失败告终。

国民党部队惨败,而刘邓大军则越过“分界线”,将双脚踏入山东,眼看着对方军队攻打到自家门前,一向稳重的蒋介石此时也坐不住了。

为了稳定局面,夺回主动权,蒋介石特意从山东战场上调来善于谋略的王敬久将军。

经过深思熟虑后,王敬久将军把他的三个整编师摆成一条南北走向的阵型,即羊山集、独山集和六营集,彼此之间相隔十五公里左右。

王敬久将军认为这样的布阵可以包抄刘邓大军,然而没想到的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刘伯承发现该阵法中的漏洞。

他抓住漏洞,一击其弱点,决定“将汝断为三截”,然后各个吃掉。

在刘伯承的领导下,肖永银负责的十八旅改变了原先的作战方式,重新执行切割任务,也就是进至独山集的南边,将刘营集和独山集进行分裂。

为此,刘伯承派人叫来了肖永银,他对他说:“肖永银啊,现在敌人都来了,哪里哪里都是敌人了,你敢不敢去插?把聚集在一起的敌人分裂成大块小块的,你有这个胆量吗?”

刘伯承是笑着说的这段话,熟悉刘伯承的肖永银立马就看出刘伯承对这一仗有着十足的把握。

既然刘伯承已经掌握全局,他还有什么不敢的!

“我当然敢!”

闻言,刘伯承大手一指跟肖永银分析起战事部署。

进至六营集以西薛扶集地区,突然,先头部队和敌人遭遇,此时的局面令肖永银感到十分困惑,难道敌人破解了他们的阵法部署?

大约过了六十分钟后,五十三团追敌到离六营集一两公里的村庄,抓了大概上百个俘虏,肖永银亲自审问。

对方告诉肖永银他们是三十二师的。

怎么又是三十二师呢?

前段时间,刘邓大军三个纵队已经跟三十二师交手过,他们将三十二军围困在了汲县城内。

深夜,各个部队接到指示:今晚不撤退,如果起义不成,明天继续打,部队暂时紧靠着城墙根,时刻保持警惕。

此时的肖永银发现事态走向有些不对劲,将大队人马放在人家城墙底下,万一打起来,不但没有打赢对方的优势,反而会被对方围攻。

细节决定成败,想要拿下胜利,必须心细如发,肖永银巡视了下四周的地形后,决定把大部队撤离到城墙不远处的护城堤上。

这个战略是肖永银自己想出来的,也是由他决定的,一旦出了差错,肖永银自然也是要全权承担责任,为了不连累杜义德,肖永银找到了李震。

肖永银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李震,他问李震:“你同不同意我这个方案?你只要不报告,我就打算这么干了,如果事后问起来,你就说不知道。”

李震知道肖永银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所以选择信任肖永银。

为此,十八旅在肖永银的组织下从城墙撤离到护城堤。

第二天一大早,三十二师进行了大规模反攻,上有大炮围攻,下有部队士兵,围城部队遭到了夹击,部队被困在了城墙根,最后不得不选择狼狈撤兵。

多亏肖永银前一晚将十八旅转移到护城堤,才保住了十八旅大部分人的性命安全。

这次汲县一战,三十二师可是占了大便宜,谁曾想还没过去多久,肖永银又遇到了三十二师。

有了上次的交手,这次肖永银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他仔细盘问那些俘虏:“你们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是从鄄城来的。”

三十二师不应该在独山集吗?为什么会跑到六营集来?

其实是王敬久将军在不久前发现了自己阵法的漏洞,紧急进行了部署调整,他指示七十师向三十二师靠拢,然后又让三十二师向七十师靠拢,结果没想到命令刚生效,三十二师就进了六营集。

一番审问后,肖永银得知他要去的独山集已经没有敌人了,自然也没必要去切割,既然如此,不如让士兵们在六营集西面安营扎寨进行休整。

就在这个期间,杜义德从十八旅参谋长那里得到部队原地停下来的消息,不知真实情况的杜义德十分焦急。

和他一样焦急的还有此时的肖永银。

敌军实力强大,人数众多,如果与他们硬碰硬,那么我方肯定是以伤亡惨重收场,再加上现在两军人马全部挤在面积不大的小镇里面,想要打胜仗,确实不容易。

肖永银向本地老乡打听情况,对方告诉肖永银六营集里大概有三百户人家,二至三口水井。

六营集是个人多水少的小镇,现在再加上两军人马,这里不适合久留,头脑清晰的肖永银立刻想出对策:不能白天行动,要夜晚追击;前面要放上侦察部队;各连四路纵队走。

一切整装待发,然而经过一番激烈的火炮攻击后,敌军因承受不住而选择撤退。敌人跑,我方追,一时之间,战场上变得一团乱麻。

三十二师在召集人马,十八旅恰好迎面追击,虽然原先本该来支援的十七旅未到场,但是这场战争已经出现定局。

敌军因没有提前了解六营集镇的情况,所以此时全部聚集在了小镇里面,你挤垮我的队伍,我挤垮你的队伍,谁也不让谁,最终落得一个人仰马翻车裂的悲惨局面。

在肖永银的带领下,十八旅拿下最终胜利,不但俘敌五千,还缴获了大量军事武器。

战争结束后,肖永银突然想起了什么事儿,他找到李震求证:“听说昨天纵队对我们有意见了?”

李震其实并不想告诉肖永银这件事情,当时肖永银下达十八旅在六营集安营扎寨时,政委杜义德就在电话里表达了对肖永银部署的不满。

十八旅参谋长听说杜义德生气后,立刻写了一张条子,上面的内容是:

“纵队司令打来电话,批评我们为什么不前进。”

写完,通信员马不停蹄给旅长送去,但是在半路上遇到了李震。

李震看过内容后,悄悄把条子塞进了口袋,他了解肖永银的脾气,如果此时让肖永银看到这个条子,那他必定会发火,不稳定的情绪对于战争来说是很可怕的,人往往会在脾气上头的时候做出不理智的举动,为了保证能让肖永银全心投入战事,李震选择隐瞒。

既然现在打赢了,那就能告诉肖永银了,李震从衣服兜里掏出原先被他藏起来的条子。

看到内容后,肖永银不顾李震阻拦驾车去了纵队司令部。

一进门,肖永银便怒斥杜义德:“你为什么要骂我!”

肖永银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看着怒气冲冲的肖永银,杜义德却笑了起来,他说:“跟你的处理方式有关,不过啊,你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呢……”

听完杜义德的话,肖永银也知道自己冲动的,杜义德也是为了战事而着急,他不应该这么兴冲冲地跑来问罪。

误会解开后,肖永银跟杜义德闲聊了几句便离开了。

虽然肖永银和杜义德在这次的战事中有过分歧,但是杜义德也是发自内心敬佩肖永银。

若干年后,已经放下战袍的杜义德,总是会时不时跟后人讲起当年在六营集的那场大战,每次说到肖永银,杜义德口气里全都是对他的称赞。

0 阅读:0

静心的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静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