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我国为何要将长白山部分领土划给朝鲜?背后原因令人无奈

奇趣城市 2024-04-01 11:52:01
长白山归属问题的历史渊源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接壤的邻国,领土归属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长白山,这座中朝两国的界山,其归属问题历来是个敏感的话题。

追溯历史,在封建王朝时期,朝鲜半岛可谓是中原王朝的"小弟",一直处于附庸地位,甚至一度被直接管辖。

然而,山高皇帝远,随着满族君主入主中原,建立大清王朝,为了自家龙脉的隐私安全,长白山被圈了起来,严禁外人进入,算是给当地糊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为了厘清界限,不容小觑的"罗盘仪"出场了。1712年,清廷派出乌喇总管穆克登,对中朝边界进行了全面勘察,最终以长白山天池为中朝分界线,天池归清朝,而天池以南10余里的地方,则一分为二。自此,长白山正式成为中朝两国的界山。

然而,朝鲜人对长白山的觊觎之心并未停止。在他们心中,长白山是民族的圣山,是文明的发祥地。朝鲜大臣曾对国王说:"我国之北,有若周之岐豳,汉之沛丰,先祖旧邦,而山川之灵秀,无出其右者。

此山实乃我朝兴起之地。"在清朝鼎盛之时,朝鲜不敢明目张胆,但暗地里却时刻准备伺机而动,只待时机成熟,便要"收复失地"。

近代长白山归属问题的纠葛

时机终于在19世纪中叶到来。当时,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了神州大地,清政府自顾不暇,无力再顾及边疆之事。

朝鲜见状,便趁火打劫,悄悄侵占了长白山以南的中国领土。待到光绪年间,中朝再次勘界时,中方才惊觉不妙——长白山一带竟已是朝鲜人的天下了。

当地百姓世代居于此,朝鲜风情满山遍野。可叹,清廷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望洋兴叹,无可奈何。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甲午战争的炮火,彻底改写了东亚格局。战败的清政府,被迫签下了《马关条约》,放弃了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日本瞅准时机,将朝鲜纳入囊中。

为免刺激俄国和中国联手,狡猾的日本又与清廷签订了《间岛条约》,将朝鲜侵占的长白山领土"归还"给中国。这看似慷慨,实则阴谋——次年,日本就吞并了整个朝鲜半岛,彻底撕毁了条约。

从此,在日本的怂恿下,朝鲜移民如潮水般涌入长白山争议区,大批垦荒种地。仅1937年一年,长白县的朝鲜移民就激增到4257户,总人口高达24349人。

面对这股移民潮,清政府因积贫积弱,无力阻挡,眼睁睁看着边界被蚕食鲸吞。更令人尴尬的是,实际管辖这片领土的,竟是朝鲜的官府,连税赋都被他国收走。

及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朝鲜也随之脱离了日本的桎梏。他们一口咬定,不承认日占时期签订的任何条约。于是,尘封多年的领土争端死灰复燃,长白山的归属再次成为悬案。

本该趁热打铁,彻底解决问题,但紧接着爆发的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让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历史就是这般无奈,总在关键时刻开玩笑。

所幸,在朝鲜战争中,中国伸出了援手。无数志愿军战士,远渡鸭绿江,赴汤蹈火,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中朝友谊的壮丽篇章。中国人民不仅出钱出力支援朝鲜的战争,战后更倾囊相助,帮助朝鲜重建家园。

据志愿军将领王平回忆,他们帮助修建了881座公共设施,45000多间民房,4260座桥梁,4096条堤坝,2295条水渠……中国的教授和大学生们也纷纷挺进朝鲜,传授知识技艺。

1962年中朝划界的背景

然而,风云突变,60年代初,中苏关系急转直下,由蜜月期跌入冰点。朝鲜在中苏之间左右为难,进退两难。苏联一改往日慷慨,以停止援助相威胁,逼迫朝鲜与中国划清界限。朝鲜无奈,只得在领土问题上对中国施压。

当时的中国,内有三年困难时期,外有台海危机,国力积贫积弱。再加上中苏交恶,局势空前严峻。毛泽东审时度势,深知朝鲜对于中国安全的重要性,遂决定与金日成私下会谈,力求化解争端。

会上,金日成再提长白山归属,希望中国明确边界。毛泽东思虑再三,考虑当时特殊形势,做出了让步。

1962年10月,中朝两国政府正式签订边界条约,将长白山天池以北的约1300平方公里土地,划归朝鲜所有。从此,白头山天池变成了异国的景观。

然而,天道好还,苍天不负苦心人。朝鲜最终还是倒向了苏联,甚至不惜与中国翻脸。更讽刺的是,随着苏联解体,朝鲜经济陷入困境,不得不重新向中国示好。

历史再次证明:国与国之间,永远只有利益,没有感情。过度依赖他国,无异于饮鸩止渴,必将自食其果。

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中国人向来重情重义,甚至不惜与土地做交换,也要维系友谊。

这种真挚,常人难以理解。然而,我们也要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睚眦之怨,不可不察。过河拆桥,落井下石,都是小人行径。对于这样的"朋友",不能不防。

0 阅读:13

奇趣城市

简介:人文地理,文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