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新市民,浅看深圳产业园40年进化史

珊瑚数据 2023-12-08 17:18:39

2023年国庆前夕,一场名为《无边的抽象》的画展在宝安至美术馆展出。

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艺术空间一样,这也是举办的诸多艺术活动之一,但比较奇特的是,尽管在工作日,这里会有穿着工作服的年轻人络绎不绝地前来观展,美术馆外也能偶尔听到机器的轰鸣声。

没错,这是一座置身于产业园区的美术馆。

图 / 至美术馆

如果只是说至美术馆,可能鲜有人知,但提到全至科技创新园,在全国产业圈可谓是家喻户晓。

全至科技创新园,地处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前身是茅洲山工业区,2012年通过局部拆除重建和综合整治改造,建成为深圳市首个“工业上楼”典范园区,也正在引领深圳产业园区从1.0到3.0时代的进化。

图 / 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

至于美术馆为何会开在工业园区里呢?这要从深圳产业园区的进化说起。

一、深圳产业园区1.0时代:“三来一补”浪潮下的农民工

1978年12月,深圳轻工艺进出口支公司等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办厂协议,深圳首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企业诞生。随后,蛇口工业区、华侨城工业区、上步工业区等陆续开发,拉开了深圳工业化序幕。

这一序幕吸引了百万农民义无反顾地奔向深圳,形成了汹涌澎湃的打工大潮,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由此诞生。

凭借着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区位优势,截至到1991年底,深圳引进的“三来一补”企业已超7000家。与此同时,大量产业园区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园区主要由国央企、港台企业和原住村民按照传统工业园区样式开发建设。

传统工业园区有着几乎同样的配置,一排排均质化的低层厂房、两三行稀疏的树木、空旷开阔的堆场、繁忙的货运大卡,和墙角坐落着仅有的生活配套----宿舍和食堂,它们都被围墙铁门完全包围。

为追求生产效率,被封闭管理的农民工们如机械般“上工、下工”,每天三点一线,往返于车间、宿舍和食堂,重复着紧张枯燥的打工生活,工期紧时,996更是家常便饭。

在1.0时代,生产似乎成了产业园区的唯一要务,生活品质的牺牲几乎是每位农民工们的必然。

二、深圳产业园区2.0时代:“腾笼换鸟”后的高知人才

随着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涨价等,传统的“三来一补”模式难以为继,同时,产业发展也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深圳开启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之路。

1996年深圳发布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深圳打造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区域制造业生产基地,并确定将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产业作为深圳的支柱产业。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需求日益突出,原有以生产制造空间为主的传统工业园区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贸易、研发及设计等需求,部分园区率先进行了更新改造,改造方向主要为科创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及特色产业商务区等。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上步工业区改造的华强北电子商务街、蛇口工业区改造的南海意库、华侨城工业区改造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等。

图 / 南海意库

这些改造园区的共性是开放、有活力,以研发设计为主。

围墙铁门的拆除,公共服务、商业等配套设施的植入,为深圳吸引了大量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知人才,形成了深圳新一代的“产业工人”。

2010年后,在深圳土地紧约束的背景下,以及“腾笼换鸟”、工改M0等政策因素带动,如天安云谷等新型园区相继建成,进一步强化了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功能,成为了引领深圳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基地,促使深圳成为了全国创新资源最集聚、创新氛围最浓郁的区域之一。

“腾笼换鸟”后,大量制造业企业外迁,以研发设计为主的新一代“产业工人”逐渐取代以生产为主的农民工,成为了深圳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作为高知人才的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促使新型园区的开发者们必须要兼顾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现人文关怀。

其中作为典范的天安云谷就配套有优质餐饮、博物馆、剧场等。

图 / 天安云谷

在2.0时代,以研发设计为主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享受到了新型园区的便利,但是从事生产的农民工却似乎要退出历史舞台了。

三、深圳产业园区3.0时代:“三生融合”让新市民宜居宜业

2017年,制造业的大量外迁已对深圳经济发展产生明显影响。为节约集约利用工业用地、留住并回流制造业企业,深圳首次提出“工业上楼”政策,树立全至科技创新园为样板。

在产业空间方面,园区打造集生产、研发、办公及设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从事生产的农民工重新加入到了新一代“产业工人”的行列,组成了涵盖所有外来务工者的新市民。

图 / 深圳全至科技创新园

在生活空间方面,园区充分考虑新市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服务配套和人文艺术空间。

比如至美术馆、生活美学馆、全至社区中心(含图书馆、大讲堂、会客厅、咖啡馆)、文创店、健身房等。

在生态空间方面,园区打造的立体式绿化让人仿佛置身于公园之中,空中花园、垂直绿化和屋顶菜园等让整个园区绿意盎然。

颜值俱佳的研发生产空间,舒适的工作交流空间,文艺清新的生活休闲空间,一击即中,俘获了新市民们的芳心。

据了解,全至科技创新园改造完成后,出租率90%以上是常态,虽区位一般,但招工吸引力强是其主要优势之一。

全至科技创新园不仅实现原地升级,让产业上楼,更是给予了新市民们细致的人文关怀,这也许就是当下产业园区该有的样子。

如今出台的《深圳市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深圳将新增1亿平方米的“三生融合”的工业上楼产业空间。

根据规划,到2035年深圳工业建筑面积将达4亿平方米,巨大的增量必然大幅增加园区的竞争压力。

同时,如今的Z世代新市民对生活和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快乐工作就是快乐生活是他们的主张。在他们看来,美好的空间、舒适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因此,未来五到十年,像全至科技创新园这样的园区大量建设,以及深圳城市更新已进入下半场,许多没搭上这班车的老旧园区的未来在哪里?

如何吸引到注重品质和体验的Z世代的新市民们将是这些园区运营的最大难题,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是改造升级迎头竞争?还是以巧取胜打造特色园区或者网红园区?笔者认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自己的模式和解决方案。

我们已开展产业大数据和产业园区策划业务

合作咨询请联系珊瑚虫

了解更多~

0 阅读:14

珊瑚数据

简介:专注新市民宜居与存量资产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