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两次失误:为什么放过李傕,却杀了马谡?

王春淏 2023-05-25 14:57:21

诸葛亮,一个历史上备受推崇的智者和谋士,他的一生被誉为光辉灿烂,但也有两个大败笔,让他备受争议和质疑。这两个败笔,一个是放了该杀的小人,一个是杀了该放的良将。

放了该杀的小人

诸葛亮在与刘备共同抵御曹操的战争中,曾经遇到了一位名叫李傕的叛徒。李傕是一个极其卑劣的人,他与张燕、郭汜等人一起谋反,企图夺取政权。李傕是曹操的敌人,但他的野心和阴险让人不寒而栗。诸葛亮当时决定放过了他,这无疑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李傕的放过,给后来的历史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傕不断的煽动叛乱,给整个汉朝带来了不小的威胁。更为严重的是,李傕的叛变,还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动乱和军事战争,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灾难。

杀了该放的良将

另一方面,诸葛亮还犯下了一个相反的失误,他杀了该放的良将。这个良将,是一个名叫马谡的人,他是蜀汉的一位重要将领,曾经在诸葛亮的指挥下,参加了多次战役。马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却因为一些小问题而被诸葛亮所杀。

马谡的死,给蜀汉的军队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他的死,导致了蜀汉的军队失去了一位精良的将领,这对于整个蜀汉政权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重要的是,马谡的死,也让很多人怀疑诸葛亮的心术是否正直,因为他杀了一个该放的人,而这个人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结语

诸葛亮的两大败笔,都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放了该杀的小人,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动乱和军事战争,给整个国家带来了不小的灾难;杀了该放的良将,导致了蜀汉的军队失去了一位精良的将领,也让很多人怀疑诸葛亮的心术是否正直。这两个败笔,让人不得不思考,一个人的判断和决策,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需要反思和总结,才能更好地前行。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 2023-05-25 18:10

    小编同学,小学没毕业吧!先读上三个月巜三国演义》、《三国志》,再发评议博眼球!信口雌黄,胡编乱造,诸葛亮九泉之下强烈抗议:李傕与我无关,我有心杀贼,能力不足。李傕丶张济丶郭汜等人在董卓死后,杀死王允,把持朝政,祸国殃民时,我还未成人,虽有心却无力。马谡失街亭,罪不至死,你有所不知,马谡见事不好,弃军逃跑,罪加一等,按律当斩。你顽童一个,不读书不识史,把罪名安在我身上,不服就是不服。我要到法院告你污篾之罪,侵犯我武侯人身名誉权,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呲牙笑]

王春淏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