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罕见照片:真实行刑现场,地主婆一身绸缎棉服,从容霸气

古城青衣 2023-12-31 19:19:55

晚清末年,古老帝国风雨飘摇,提出“半殖民地性质”的论断也并非空穴来风。

列强入侵,战争频仍。

数不清的条约与割地要挟,把清廷逼得节节败退。

然而这场风起云涌的激变,大多数中国人却难以理解及其意义。

在帝都深宫与宁静乡野,还残存着昔日的“万国来朝”辉煌记忆。

大户人家的女子

女子斜靠在茶几上,动作轻盈娴静,妩媚。

她穿着旗袍,双手轻松的置放在桌上。

发髻高高地盘在头上,使得脖颈曲线若隐若现。

面容端庄美丽,神色中透出一丝落寞与哀愁。

她右手拿着一本书籍,神思似乎已飘向远方。

茶几和凳子是红木制成,端庄精美,岁月在其上留下斑驳痕迹,散发着古朴质感。

这类老物件如今已不多见,保存完好者更是罕有,想必现在的价值不菲。

女子脚下穿的特有旗鞋,木质鞋底,鞋跟略高,为整个身姿锦上添花。

遥想当时许多旗人家庭的光景,不免令人唏嘘感慨。

这位女子身上的哀愁,也许正是整个民族共同的痛。

洋人医生看眼睛

暖阳从窗口透射进来,洒在这间不大的诊室里。

这是一家专治眼病的诊所。

正中央的桌前,坐着一个金色短发的中年男子。

神情专注,正在认真检视病人的眼睛。

病人是个身着深色长袍的书生,他正端正坐在男子对面。

男子手中拿着一副银灰色的仪器,上面连接着两只玻璃片,看上去极为精密复杂。

他微调机器的位置,示意病人看向前方:“请您看这里,先生。”

书生顺从地睁大眼睛,等待着这奇特的“验光”仪式。

清朝已到暮年,西方的文明正悄然渗透进这片土地。

铁路、电报、西医......种种新事物,为这古老的国度注入无限活力。

那个世界必将迥然不同,但同样令人期待。

清末商贩

寒冷的冬日,四个行商,坐在街边烤着太阳取暖。

他们满脸黝黑,身上裹着厚实的棉衣。

这北方的严寒透过单薄衣料直击骨髓。

可是整条街上一个行人也没有。

他们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声音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回荡。

这个时候本该是出门采购的好时机,可是谁也不愿在这样的天气离开烤炉边。

他们唏嘘当前时局,生意冷清,钱袋咯吱作响。

大腹便便的老汉

中午的阳光泛着金黄,洒满这片绵延的稻田。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坐在田埂上悠然抽烟。

脚上是破旧的草鞋,赤裸的大腹便便露在外面。

这老头子嘴里叼着象牙烟斗,袅袅青烟从稀疏的牙缝里溢出。

他慢条斯理地吞云吐雾,眯着眼睛像在回味什么。

这副悠然神态,与他糟糕的穿着十分不符,更与四周破烂贫瘠的景色格格不入。

让人不禁疑问,这老头怎生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得肥头大耳?

他的稻田里,难道真藏了什么宝贝?

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心田丰收”!

这老汉虽然家境清贫,但他心底却藏着无尽的乐趣和满足。

准备行刑的刑吏

正午时分,炽烈的阳光,将这片空地晒得热浪滚滚。

几名刑吏站在破败的行刑办公桌旁边,焦急地等待着正午三刻的到来。

办公桌是简陋的三角形木架,桌面和桌腿都磨损得发黑,角落里堆满了尘埃蛛网。

几名刑吏在桌子周围踱来踱去,时不时用粗布袖子擦掉额头的汗。

“怎么还不到时候啊,真是烤死个人......”

一个刑吏小声嘀咕着,一边抬起头焦虑地观望太阳的位置。

旁边几人也低声应和,焦头烂额地等待着正午时刻的来临......

尼姑和僧人罕见合照

这是一座古老的寺庙正殿。

一名身着蓝灰色僧袍的僧人,站在两名身穿白色尼姑袍的年轻女性中间。

三人后方有着一个巨大的熏香香炉。

他们并肩而立,正在照相留念。

僧人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右侧戴眼镜的尼姑稍显羞涩地低头微笑,左侧尼姑则抬头看向镜头,神情端庄。

三人的手都隐藏在宽大的袖筒中,无法看清动作。

考虑到佛教寺庙中,很少见到两性共处一室的景象。

这张照片,呈现的场景颇为特殊。

我们不得而知三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关系,抑或单纯为留下难得的集体记忆。

在当年保守的社会氛围下,这无疑是一幅令人侧目的组合。

霸气地主婆

一位身着青黑色棉服、戴着黑色帽子的地主婆正矫健地走过胡同。

尽管脚上束着小脚,但她步履从容,举止自信。

身后跟着一位年轻佣人,手里提着精致的软顶皮箱。

胡同两边,站着几个衣衫褴褛的百姓,神情呆滞、垂头丧气。

他们或坐或立,面带倦容,与地主婆身后的佣人迥然不同。

地主婆昂首阔步的姿态中透出的傲气,与两边人群形成了强烈反差。

这张老照片,似乎凝固了那个时代阶级悬殊的真实写照。

地主婆的衣着和神态与她显赫的社会地位相称,而胡同两边的平民百姓即使站着,也难掩生活的艰辛。

抬运棺材,见棺发财

身着粗布衫的几个壮年男子,正在合抬一口崭新杉木棺材。

他们神色严肃,行进缓慢而有序。

棺材表面涂着黑色漆,朴实简单。

几个男子手持两根长竹竿穿过棺材上方,肩扛着木质横梁,小心翼翼地向村里运送。

小路两旁杂草丛生,这似乎是通向山村的一条偏僻小径。

这条小路上除了抬棺的壮年人和小男孩,看不到其他村民。

手抬棺材在树荫下前行的队伍,加上孩童投射而来的目光,构成了一幅别具意味的画面。

在古老的乡村文化中,提前准备好身后的寿材放在家中。

被认为是添寿的做法,而不是不祥之兆。

这件朴素的棺木,承载的,其实是村民们对美好长寿的向往与期待。

写在文末

通过外国摄影师的镜头。、

这个动荡交替,光怪陆离的真实中国才展现无遗。

我们看到了中西文化激荡交融的场面,也看到了封建王朝一步步的即将灭亡。

历史的车轮,在时空长河中缓缓前行。

每张照片,都是一个鲜活的注脚,为我们窥探晚清民国提供了珍贵的视野。

22 阅读:18730
评论列表
  • 2024-01-25 13:13

    历史[点赞]

  • 2024-03-17 12:21

    看看现在有些所谓的明星出来,地主婆的排场算个啥呀[呲牙笑]

  • 2024-03-11 07:56

    以诗意般的怀旧式的语言不着痕迹地歌颂着西方文明,把一段屈辱的历史用中西方文明的激荡交融轻轻盖过。把这个国度的活力说成是西方文明注入的结果。

  • 2024-03-19 08:59

    那个时候还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能够吃饱窝窝头,就是好生活了吧,大竹筒子抽口烟就是幸福生活吧,80,90后的小屁孩儿没有吃过窝头就咸菜有什么资格胡说八道🐽🌱装什么大象🐘

  • 2024-03-26 09:43

    西方人带来了文明的火种[点赞]

    自行车 回复: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