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3字,司马昭为何不杀他,群臣不解

墨飞说文史 2024-04-02 00:32:28

《出师表》一文,字字句句震撼人心。诸葛亮在危难之际挑起重担,辅佐幼主刘禅,辛勤劳作,前线开辟疆土,而国内的重任则落在了刘禅肩上。

但诸葛亮终将力尽天命,届时,刘禅又将如何守护这辽阔的国土?他唯有遵循丞相的遗命,艰难维持着国运。

在魏军踏入蜀汉领土之际,刘禅仍未转变为那位英明果断的领袖,而是继续被视作愚昧无行的标志。然而,尽管这位备受批评的皇帝饱受非议,他最终竟能安度晚年,这果真只是由于他的无能吗?

面对司马昭严密的控制,刘禅留下了“中山寨”这一遗言,并在世至六十余年,安详辞世。对于这样的结局,人们不禁怀疑,他的一生真的仅是昏庸的写照吗?

一、 扶不起的阿斗

若说《三国》中,谁的一生最壮烈以至于令人惋惜,莫过于诸葛亮了。

从三顾茅庐开始,诸葛亮就给“光复汉室”交付上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前半生,是风姿绰约的文雅军师,能羽扇纶巾焚香弹琴,亦可提枪上马指点江山。

那是刘备千恩万谢才得到的谋士,是汉将心中永恒的信仰,是蜀汉的天。

刘备去世之际,将诸葛亮叫到跟前托孤,骂自己的儿子不争气,万望诸葛亮能够竭尽全力照拂,如果实在烂泥扶不上墙,诸葛亮也可以取而代之。

这一番话也许在今天的我们看来,充满了试探、考验和PUA,但是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是主公寄予厚望,是识得千里马的伯乐用生命讲述的信任,是一生所求的理想大业。

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在刘备去世之后,几乎将北伐视作执念,是先主所托,他将穷尽一生去完成,哪怕一次次并非是最好的时机,并非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战争胜利的要素。

前期诸葛亮多谋定而后动,后期却表现得急功近利,这大概也是他想要达成先主遗愿的渴望。

军师在时,刘备代表的蜀汉军团一路高歌猛进,从一无所有到建立宏图霸业,与北方的曹魏、东边的东吴政权相抗在《三国演义》这部史诗中,诸葛亮的人生无疑是最为辉煌而悲壮的。他的故事从被刘备三次邀请出山开始,便注定了他将一生投入到复兴汉室的伟大事业之中。在他的前半生,我们看到了一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谋士;他能够雅致地摇着羽扇,身着文士服饰,静心品香弹琴,同样也能挥斥方遒,上阵指挥战事,策划战略。

诸葛亮是经过刘备深挚的感激和恳求才得以辅佐其左右,成为汉军将领心中不灭的象征,更是蜀汉王朝的顶梁柱。当刘备临终时,他将诸葛亮召至榻前进行托孤,痛斥自己不成才的儿子,并深切期望诸葛亮能倾尽全力辅佐,甚至表示若儿子实在无法成就大业,诸葛亮有资格取而代之,承担起领导蜀汉走向未来的重任。

在他即将离去之际,蜀汉的局势岌岌可危。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正处在一种微妙而脆弱的均衡中,而诸葛亮则是维持这种平衡的关键。一旦失去了他,混乱、斗争,乃至内乱将不可避免地浮出水面。

尽管如此,丞相诸葛亮还是为刘禅留下了一群得力的助手,只要刘禅能够信赖他们,并且放心地将国事托付于他们,国家的安稳便不会轻易受到动摇。

继承了丞相遗志的姜维,仿佛是另一个诸葛孔明,继续不懈地北伐,以期完成统一中原的宏伟目标。然而,尽管姜维有着不凡的才华,他并非诸葛亮;对于他,刘禅也难以抱有对诸葛亮那般无条件的信任。

二、 内乱,投降

诸葛亮离世后,刘禅遵循他生前的忠告,逐渐开始提拔贤德之士。不过,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他在选拔过程中仍不慎录用一些品行不端的小人。

后期,刘禅宠幸佞臣黄皓,而黄皓挑拨离间意图加害姜维。

姜维自请离开国都前往沓中屯田,远离祸端。这样一来避开了和佞臣正面交锋,避免蜀汉内部出现官官相斗的场面,二来可以直接守住国门,守卫国家安定。

然而,当司马昭和邓艾分兵进军汉地,姜维也分身乏术,守卫国门的同时再保护主公的安全。

彼时的刘禅,身边能一条心的人不多,能谋善战的臣子也很少,在主和的声音中,刘禅选择了打开国门。

战争对战争双方而言是痛苦的,对百姓而言,则是更深重的痛苦,天下兴,百姓苦,天下乱,百姓苦。

如果拒绝挑战且缺乏与对手匹敌的能力,不可避免会遭受一场单方面的灾难性战斗,伴随着大量流血和牺牲。但是,通常胜利者才有资格撰写历史,这些鲜血和牺牲从新政权的角度看来,几乎毫无意义。

对于一个朝代的延续,对于在位的君主而言或许至关重要,但对普通百姓来说,国家的归属并不是最紧要的事,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能否有一个稳定而和平的环境,以维持生活和养家糊口。

刘禅作为蜀汉的统治者,他的统治延续了逾四年之久。自幼年仅十六岁即位伊始,他始终恪守着一位顺从的君王形象。在他统治的前两个十年里,在亚父,即辅政大臣诸葛亮的庇护与指导下,他勉强维持着勤勉治国的局面。随着时光流转,在随后的十余年中,他在费祎、蒋琬和姜维等臣子的不懈努力下,保持了朝廷的稳定。

在刘禅的治下,尽管未至于出现一个繁荣富强的时代,百姓们还是得以安居乐业,享受着蜀汉所赐予的一片宁静。他们在这相对平和的环境中修生养息,寻找到了自己的一份安宁。

刘禅或许在统治上显得力不从心,但称他为昏君似乎过于严苛。尽管在位晚期,他对宦官黄皓的依赖加深,却也未能彻底堕落为一名无道之君。

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他选择向曹魏俯首,敞开国门迎接征服者。当国家走向崩溃的时刻,往往君王的命运成为了这一进程的注脚。在这个决定性时刻,刘禅抛却了他的民众,独自一人踏上了被掳之路,留下了令人唏嘘的一幕。

三、 安乐公

在司马昭的野心被揭露之后,晋朝取代了曹魏的统治。尽管皇帝的身份一再更替,但刘禅作为俘虏的命运却未曾改变。

为了展示其仁爱和关怀民众的形象,当攻破蜀国后,司马昭并未将刘禅贬为低微的囚犯,而是以“邀请”的名义,将他送至洛阳,赐予他安乐县主的封号。

在一次宴席上,司马昭忽而想起了刘禅,便随口询问他是否还怀念着故国的蜀地。刘禅的回复是轻描淡写的“在这里很快乐,不想回四川。”这便是成语“乐不思蜀”来源的轶事。

这位昔日的皇帝,按理应当怀着国破家亡之恨,但在优渥的俘虏生活中,竟似已将故国抛诸脑后。这无疑反映了刘禅对逸乐生活的极度迷恋和执政的昏庸无能。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能的表现,反倒让刘禅在司马昭眼中失去了所有威胁性,确保了他在异国他乡能够安然度过余生。

为了解除司马昭对他的疑虑,刘禅巧妙地在自己住所的门匾上刻下了“中山寨”三字。乍一看,这只是一处府邸的名称,但细细解读,却蕴含深意。当将这三个字倒过来阅读时,它们与“在山中”发音相仿,寓意着刘禅的心境——他并不怀抱对权力的渴望,只希望像隐者一般,宁静地度过余生。这或许不足以说明他对名位看淡,然而,至少对于那座高不可攀的帝位,他是无所追求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禅以一个灭国之君的身份,出人意料地逆转了自己的命运。他本应在国破家亡时,命丧仇敌之手,却意外地延续了生命,最终自然辞世,享有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晚年。 这一结果,绝非偶然。 或许,刘禅在治理国政上并非天赋异禀,但他懂得顺从贤臣的指引,虽然那位贤臣—丞相的遗嘱并未能终身护佑他。 他的才智可能平平,但绝非愚昧。他在蜀汉覆灭之际所作出的选择便是明证,而他在国家灭亡之后能够平静地度过余生,更是对此的有力证明。

0 阅读:5

墨飞说文史

简介:天文地理,历史人文都能聊得来,内容均为原创,请勿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