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水星是行星,冥王星为何被降级为矮行星?(建议收藏)

宇宙时空探索 2024-02-05 09:11:23

相信很多80后和部分90后的小伙伴,上学时代学的都是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不过自从2006年之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就变成了“八大行星”,其中的冥王星惨遭“降级”,沦为矮行星。

很多人可能不解,冥王星为何会被降级?而水星这个体积并不是很大的星球为何没有被降级,仍旧是行星呢?

2006年,由于在太阳系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附近发现了越来越多与冥王星相似的天体,天文学家们召开了天文学联合大会,对行星进行了重新定义,而正是这个定义,让冥王星降级为矮行星。

具体是如何定义的呢?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围绕太阳公转。

第二,质量足够大,能够形成近似球体的形状。

第三,能够清除所在轨道附近的区域。

对于冥王星来讲,满足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但不满足第三个条件,因为冥王星轨道非常扁平,同时轨道区域内还有大量的小型天体,而冥王星本身并不具备统治支配地位。

因此,冥王星被踢出了九大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

而矮行星的标准比行星的标准多出了一个,分别是围绕太阳公转,近似球体,不是卫星,没有清楚所在轨道附近的区域。

健神星

其中,球体(或者说近似球体)这个标准对于矮行星来讲相当重要,比如说,小行星带里的健神星,直径大约430千米,相当长时间以来,天文学家们都认为健神星是仅仅是一颗小行星而已。不过,对矮行星的重新定义,健神星很可能从小行星升级为矮行星。

在天文学界对矮行星进行重新定义之前,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里最小的矮行星是谷神星,同样在小行星带,直径大约950千米。更大的矮行星冥王星直径大约2370千米,阋神星直径大约2326千米。

而健神星显得有些特殊,直径与具有明显矮行星特征的冥王星相比,显得太小了,刚刚超过430千米,不过矮行星的定义中并没有对质量的明确要求,最重要的是保持球形或近似球形就可以了,所以最终健神星还是从小行星升级为矮行星,也堪称最小的矮行星。

而与健神星大小差不多的灶神星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灶神星比健神星还要大一点,但与健神星相比,灶神星更偏于扁球体形状,而不是近似球体形状,所以最终认定灶神星仍旧属于小行星,而不是矮行星。

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之间一直都有深深的“纠葛”。

比如说矮行星,由于体积很小,本身又不发光,所以很难被人类观测到。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天文望远镜的性能也得到极大提高,让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更隐秘的世界。

比如说,在2007年9月,美国航天局发射的曙光号探测器,就在发射8年之后的2015年飞进谷神星的轨道,也得以让人类第一次看到谷神星的高清图像。

最近十几年,天文学家们也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矮行星,除了冥王星,谷神星之外,还有阋神星,鸟神星,妊神星等。

虽然矮行星与行星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之间的纠葛恰恰反映出了人类探索太阳系的缩影。

从很早的古代开始,比如说有天文记载的历史,人类就知道了五颗行星的存在,分别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

而在地心说彻底被日心说取代之后,人们意识到我们的地球其实也是一颗行星,行星的总数量上升到6颗。

时间来到1781年,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了更远的天王星,行星的总数量来到7颗。赫歇尔的发现在当时的天文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让更多的天文学家们加入到寻找更多行星的行列。

终于在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了谷神星的存在,再次引起了天文学界的轰动,甚至认为谷神星又是一颗新的行星,人类对这种发现非常兴奋。因为之前就有天文学家预言,在火星木星之间,应该还存在一颗神秘的行星,而皮亚齐发现的谷神星几乎与这种预言完全一致。

不过当时的天文学界也有担心,因为谷神星距离地球比天王星更远,但谷神星要黯淡很多,这表明谷神星的体积会非常小。

而仅仅在皮亚齐发现谷神星的第二年,德国天文学家奥尔贝斯就发现了智神星,其轨道半径与谷神星几乎一致,与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2.77个天文单位。

智神星的发现也让天文学界对谷神星的定位充满了争议,因为两颗行星不可能同时占据相同的轨道。

更何况无论是谷神星还是智神星,体积都很小,甚至比月球都要小很多。如果把它们定义为行星,月球只是卫星,月球等更大的卫星肯定不服气。所以天文学界把谷神星智神星等天体定义为了“小行星”。

之后,天文学家们又在小行星带发现了更多的小行星,比如说婚神星,灶神星,义神星等。小行星家族规模越来越大。

而到了1846年,天文学家终于发现了第八颗行星,海王星。其实天文学家们在发现天王星的过程中,通过天体力学,已经预测了天王星之外应该还有一颗行星,甚至计算出了这颗行星的轨道,并根据预测的轨道进行搜寻,结果不负众望,也终于找到了海王星就是那颗新的行星。

随着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更远的冥王星,并定义为第九大行星,太阳系“九大行星”家族终于确定下来。

但随着时间推移,天文学上的新发现让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由于冥王星距离太阳太远,能够发射的太阳光很有限,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天文学家们甚至无法测量出冥王星的真实大小,只能估算出它的直径。

时间来到2006年,美国航天局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出发了,主要目的就是飞往冥王星古今轨道,对其进行近距离观测研究。

而9年后的2015年,新视野号也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近距离飞掠冥王星,同时拍摄到了人类历史上首张冥王星高清图像。

在此期间,冥王星一直被定义为行星。但也仅仅一年之后的2016年,冥王星的身份就惨遭降级,从行星降级为矮行星。而这一切的导火索就是另一颗天体的存在,阋神星。

其实早在2003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布朗和他的研究团队就曾经发现了一颗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也就是阋神星(之后的深入研究表明,阋神星与冥王星大小相当,只是质量更大一点)。只不过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而随着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能力不断提升,人类也能看到更远的太阳系深处,对太阳系中不同天体的分布情况了解得越来越多。

天文学家们了解到,除了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之外,在海王星轨道外侧,也存在一个类似小行星带的小天体带,这就是柯伊伯带,而冥王星其实就位于柯伊伯带。

不过,虽然天文学家们在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发现了大量天体,但大多数体积都很小,并不会挑战包括冥王星在内的行星的地位。

但是阋神星的发现给天文学家们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既然把冥王星定义为行星,那么没有理由不把质量更大的阋神星也定义为行星!

能够看出,如果说之前天文学界对于冥王星的定位只是有所怀疑的话,那么阋神星的出现彻底压垮了冥王星行星地位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文学家们面临的问题还有更多:如果把阋神星也定义为行星,万一未来某天再发现与阋神星大小相当的天体,是不是也要定义为行星?

最后问题就演变为:行星到底该如何定义?

而这个问题也成为了2006年天文学联合大会上主要探讨的问题之一,最后大会通过举手表决,结果就是: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当然阋神星也属于矮行星行列。

结语

其实不管是行星,矮行星,还是小行星,都只是人类的定义罢了,并不会对冥王星,阋神星还有其他小型天体带来任何影响。

即使被降级为矮行星,也并不意味着冥王星就“矮人一头”,更不意味着人类以后就会对冥王星不管不问。

实际上,冥王星被定义为矮行星之后,天文学家们仍旧没有停止对它的研究。冥王星有五颗卫星,其表面温度可以低至零下230度,甚至那里堪称“病毒的天堂”。

而随着人类对太阳系的不断深入探索,肯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说不准未来某天天文学家们对行星,矮行星和小行星的定义会再次修改,而冥王星也有可能重新回归到行星行列,“八大行星”再次返回到“九大行星”。

浩瀚的太阳系和宇宙太空总是充满了各种神秘,等待着我们不断探索发现!

1 阅读:161
评论列表
  • 2024-02-08 16:52

    这就是所有史说的人类的意识知识和文明的边界就是在不断证伪和证实之前摇摆着前进和扩大但决不会在同一高度上栽两次跟头并形成螺旋上升通道

宇宙时空探索

简介:用通俗的语言诠释科学